大山的呼唤 老后的美音(6)
时间:2015-01-04 10:43来源:千龙网
第四篇章:震撼心灵的《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主题摄影
是一份震撼心灵的影像记录
那些朴实、憨厚、坚韧的老人
永远坚守在偏远村寨
老后说
望着那一张张
镌满大山皱褶般的脸庞
我的心
顿被那深邃的目光所洞穿
每一个老人
都有诉说不完的故事
岁月的沧桑
刻在脸上
铸成一部他人难以读懂的经书
在偏远的大山瑶乡,老后一边从事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一边为瑶山父老乡亲拍摄人物特写,他拍摄的数千张老人肖像摄影作品,成了大山留给后人的原生态影像资料。
这是最后一代饱经风霜和社会磨砺的中国农民的脸谱。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看了《我的父亲、母亲》主题摄影后,写下这样的感言:“这些脸上藏着一部中国农民史。如果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有一个老后这样的人守着它多好!”
老后说:为老人们拍摄,就像给自己的父母拍摄,摄影主题为《我的父亲母亲》。因为我从小没有父母,特别羡慕别人有父母。在瑶乡的一个个村寨里,我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影子,古老的村庄已经留不住他们了,年轻人向往繁华的都市,去城里打工,村寨成了老人的世界,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料理儿孙的生活,谁来照顾老人?不忍心阻止孩子们留在山里,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混出个样来,望着儿孙们一个个远去的背影,老人每每站在自家的门口,等待孩子们归来,那是一种忧伤、无奈和苦痛。老人像是一本书,这本书是别人难以读懂的。我用心去感受这些老人,把他们像刀子刻的脸的沧桑,抓拍下来。几十年下来,累计拍了3000个老人的肖像,最大的116岁,有对夫妇100多岁了。老人对现代科技的东西不理解,他是不让拍照的,说你一照把他的魂照走了,要生病的。所以,他会躲避照相机,或者赶紧逃离。为了拍好山里老人原生态的脸谱,拍到最朴实的、最真实的面孔,我总是趁老人们不注意,捕捉老人的眼神,迅速抓拍。摄影作品中的老人,都是坚守在大山中勤劳、憨厚的中国老人代表,他们脸上的皱纹、表情、手势,给人以心灵和视觉的震撼。本来拍《我的父亲母亲》这个专题,是民间文化考察的副产品,没想到这3000个高龄老人的肖像,却成了中国经典之最。
在静谧圣洁中
品读
山窝窝里
老一代中国农民
活生生的脸谱
唤起了每个人
对父亲母亲爷爷奶奶
无限思念和牵挂
常
回家看看
2010年
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
生命·生活·重阳
老后的大山情结
大型主题展中展出
照片中的一位老人
正用那双陈旧的竹木筷
扒着碗中稀疏可见的米饭
这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啊
看得人心里发酸
老山歌王子
贵州老猎人
百岁老夫妻
看戏老戏迷
每一个老人
都有诉说不完的故事
数不尽的沧桑
《我的父亲母亲》摄影作品,是对历史、对时代变化的最宝贵的记录。用镜头表达了很多人们想要表达的东西。那刀刻斧凿般的皱纹,布满了岁月的风霜雨雪;那黝黑铮亮的肤色,写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还有那坚韧、慈祥、渴望的眼神,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这是大山深处父老乡亲真实生活的写真。
老后说:爱是永恒的!尊老、敬老、爱老,不管是谁,父母是不能忘的。山里老人对金钱很淡漠,你给他钱,他放在手里,能握出水来,都不舍得花。站在村头,望眼欲穿,希望孩子们回家看他一眼。老人剩下的时间是有限的,好些人看了《我的父亲母亲》主题摄影展览,一边看,一边流泪。我的目标是拍到5000名高龄老人。
英国著名电视制作人麦克•纽曼给老后写下这样的赠言:老后的作品深刻透析了百姓生活及他所深爱的土地。他在捕捉人物活动的瞬间,对镜头的把握和对自然光的运用等都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唯美的眼光。
老后说:做文化需要一种敏感和激情,要有自己的功力,有回归的感觉。摄影界的朋友,总是成群结队到乡下搞艺术创作,结果拍的东西大同小异,拍完了走人,再换个地方。我是走到哪里,觉得好,就待个三、五天。所以,我不和圈里的朋友搞集体摄影创作,我只是用笔和镜头去记录文化思想,挖掘、抢救、整理,做文化保护者和考察者。这仿佛是自讨苦吃,是个人自发的文化行为。我从来没有把自己拍的东西,当成摄影作品来看,我是文化考察,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都是文化考察的一个记录。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