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林将在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将“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患者救助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地贫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地贫患者30万人,地贫基因携带者高达3000万人。当下唯一能够根治地贫的方法是移植治疗,平均医疗费用在40万元左右。
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天使妈妈基金是国内专业化地贫救助机构,三年来共投入资金上千万元,救助地贫患者200余人。去年,基金会委托中国公益研究院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地贫治疗费报销比例较低,地贫患者家庭普遍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甚至出现个别家庭因无钱医治而将患儿遗弃街头的恶性事件。
有鉴于此,李晓林呼吁将地贫患者救助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政府与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对地贫患者进行精准识别和精确救助。首先,调整民政医疗救助政策,将地贫灾难性医疗支出家庭作为大病救助对象。其次,开设绿色通道,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对在门诊进行的输血和排铁治疗应给予报销;降低或取消输血和排铁治疗费用报销起付线;将排铁药物纳入新农合和城居保报销范围;由政府出面与排铁药物企业谈判,降低排铁药价格,确保药物供应等。最后,政府还应加大购买大病救助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组织提供救助服务。
何伟:互联网+医疗助力精准扶贫
(全国政协委员,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辽宁何氏医学院院长、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
中国的贫困人口中,有很大比例是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的。互联网对于解决医疗贫困问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来说,找到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医疗救助人群,利用互联网是最准确的。它可以把患者在什么城市、什么社区、哪一个家庭、家里有几口人、平均收入是多少、得的什么病、看这个病需要多少钱,甚至治疗效果如何、治疗以后的康复需要多少钱等这些数据全部结合在一起。互联网医疗可以给政府、患者和原来传统的就医模式带来巨大的改变,通过互联网可以对患者进行公共卫生教育、预防教育,发现早期疾病,及时劝诱病人进行治疗;大城市的医生不用到村里、乡里,就可以将病人的情况传输到移动终端,进行远程诊断。
侯晓春:精准扶贫也要“统筹城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
过去由于城乡贫富差距明显,各级部门扶贫重点都集中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迁徙到城中村;同时,在城市的老旧棚户区、工矿区中,仍聚居着大量本地低收入群体。城市贫困人口集中度更高,敏感程度也较高,一旦贫困程度和范围超越“社会警戒线”,可能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推进城市扶贫,要加快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满足城市贫困居民住上好房子的迫切愿望;要加强就业促进工作,让城市低收入群体稳定增加收入;要综合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脱贫得到多重保障。
杨传堂:将重点建设四条“扶贫路”
(交通运输部部长)
交通运输部将重点打造四条扶贫路。一是“康庄大道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和省级国道;二是“扶贫小康路”,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村公路;三是“平安路”,对建段环境存在问题的道路和危桥进行改造;四是“产业路”,主要是和扶贫有关的旅游、绿色产业等起到支撑作用的道路建设。交通运输部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交通建设使扶贫工作得到较大提升,真正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让每一个地区和贫困人口不能因为交通问题而掉队,争取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好处。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