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2中秋奇妙游》,以一场古今相融、虚实相生的科技国潮文化盛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节日之美,生动诠释了传统中秋佳节的文化内涵,引起观众共情共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节日热、文物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饱受挫折而不断浴火重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拥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但也曾有一段时间,一些人当中存在“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思想,盲目追捧西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十年来,中国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国风国潮纷纷兴起,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折柳寄情等文化展示,把中华文化和冰雪运动完美融合在一起;银幕、荧幕、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长津湖》《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化作品叫好又叫座;文化类综艺节目频频出圈,《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以文化厚度彰显精神高度,带来现象级流量;红色旅游成为众多民众的出行选择,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存遗迹让人们在了解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人们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崇敬、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同时创新创造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让文化更具魅力,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传承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浸润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就能毫无畏惧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