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它对世界的冲击,有目共睹。然而却成为科普阅读与出版的黄金年份,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反思,所有人都渴望知道,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和人类的未来是怎样的?人们渴望在书中寻找到答案。同时,因为禁足在家,人们有时间冷静下来,对自己想要的生活,进行澄清和过滤。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以及自然的乐趣,成为最重要的选项。这一年,出版人、阅读推广人和读者,共同让今年的科普图书呈现了值得关注的景象。
对生命以及未来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最大的冲击,就是人们再一次思考,生命与病毒,医学人文与医学进步的关系。
演化生物学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尼克·莱恩的《复杂生命的起源》试图探源生命的核心问题:“人类为什么会遭到各种疾病的侵袭”“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这是一系列复杂到无法想象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人类每年都要在生物医学上投入巨额的金钱,我们建立了精密的数学模型、设计了计算机的模拟程序,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所有这些生物组件都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如果我们不知道细胞为什么是这样运行的,又如何能指望理解疾病呢?它们本身也会指向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存在?是什么样的法则创造了宇宙、恒星、太阳、地球,以及生命本身,我们何以为人?作者希望交给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
另外一本思考人类命运的书是《十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作者是寇特·史塔格,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古气象学家,杜克大学生物学与地质学博士。书中引用了地质学、气候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最新、最具爆炸性的研究成果,深入思考了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复杂而漫长的后果,带领我们去探索十万年后地球的生态环境。作者不无忧虑且严肃地告诫:事实已经证明,我们与所处的物理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否则我们不可能光凭每天排放的垃圾就改变了全球的气候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自大的态度,以及以为人类可以不受万古永存的自然规律限制的妄想,害得我们陷入今日的危机。
医学人文图书也更多进入大众视野,甚至一些经典图书,经过编辑重新加工出版,在当下有新的意义。美国刘易斯·托马斯著、苏静静翻译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笔记》今年重新翻译出版。张文宏教授2020年当选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他在最近的演讲中提道:科普可以缓解恐慌、科普的影响力超出预期,科普的作用不可低估。他的实用科普书《张文宏说传染》让公众开始重视身边的传染病;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跟孩子谈与动物的安全距离》以场景化的形式很好讲解了动物与人,与传染病之间的关系。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和李天达合著的《细胞总动员》是一本讲述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机理的科普绘本。
当大自然作为主角
人类进程的暂停键在2020年被按下后,大自然与我们每一个个体之间呈现出友好且欣欣向荣的局面。人们宅在家里,更加希望亲近大自然。今年更多以自然万物为主角的图书,成为热点。
年初出版的刘华杰的《勐海植物记》,一如他其他的博物书一样,文字、图片都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印记,我见、我思考、我拍摄。如此方式第一次记录、描写勐海县的自然、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使读者更加了解、热爱勐海县。这是“茶马古道”的幸运,然而更是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幸运,全国各地都需要有一本自己的本土植物手册,满足植物爱好者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花蚀的《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文字灵动,仿佛他读得懂那些动物,他用4个月,跨越整个中国,全面探访56座动物园,书写200多种动物,延伸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
硬核科普“软”着说
这几年,“硬核科普”圈粉无数科学爱好者,那些烧脑的量子物理、光、电及宇宙方方面面知识,大有人追。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先生的《深海浅说》是一部既能获取深海知识又能当作消闲读物,满足好奇心的读物,对于人类陌生的深洋大海,汪先生说,人类在大陆上繁衍生息,把远离自己的海洋留给神话世界,一旦透过几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过头来才明白自己脚下大陆的真相。
梁进老师今年的新作《大自然是个数学老师》,是一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理解、思考自然的书。本书最后一章,是作者特别在疫情来临之后,新加入的传染病的扩散模型。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本书在修改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这是大自然对人的警示?但至少有一点教训应该明白,大自然是强大的,人在其面前微不足道,也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运用数学和大自然对话,以此更多地理解我们需要和谐相处的大自然。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我们相信,人们最终会从疫情中走出来,经过战“疫”,人们必须学到一些东西,那就是放下傲慢,放弃奢求,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科普图书也成为每个人静下心来,学习与思考的一个重要载体。(杨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