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 >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老文物”遇到新课题

时间:2020-05-28 15:59来源:新华网

       “云游敦煌”这4个字,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驻地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要提及。

       这是一款小程序,是敦煌研究院和有关方面在疫情期间合作推出的“科技+文化”体验。在苏伯民看来,这款小程序不仅让观众获得了“在家飞天”的感受,更让敦煌壁画艺术“活了起来”。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近距离欣赏敦煌石窟,还可“私人定制”壁画故事和智慧“画”语。

       苏伯民在西北大漠守护敦煌洞窟近30年,经历了许多千年洞窟的保护修复和敦煌文化弘扬工作。“疫情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旅游参观的‘暂停键’曾被摁下,但激发我们对如何进一步拓展敦煌壁画艺术传播的思考。”他说,“‘云游敦煌’已经收到很好效果,今后人工智能、虚拟漫游、5G、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将为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际上,敦煌研究院多年来一直在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探索展现敦煌文化,目前已有200多个洞窟全面实现数字化。2015年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项目,观众可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精美洞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在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的加持下,还尝试了音乐、游戏、动漫等文创产品,让千年敦煌文化释放出新的活力。

       苏伯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文旅融合要在文物保护、游客体验、经济发展上寻求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文物数字化是重要的实现途径。

       每年旅游旺季,敦煌文物人都会担心过量的游客对洞窟保护造成压力。“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的剧烈变化,日积月累会造成洞窟不可逆损害。如何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是我们长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苏伯民说,“传统的调节峰值手段只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数字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更有效手段。”

       苏伯民建议,“十四五”期间国家要加大对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创新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内容。这样既可以减轻文物本体的压力,又能更广泛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继前两年提出重视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建议后,苏伯民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在学科下设立包括文物数字化在内的诸多相关研究方向。

       “要让文物‘活起来’,大力推动高水平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人才的培养是基础。”苏伯民说。(刘阳)

(责任编辑:宋飞亚)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