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 >

《路遥传》:路遥入学时曾改名 立志长大当“军长”(2)

时间:2015-03-27 09:12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从此,卫儿正式改名叫“王卫国”,成为延川县马家店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这个叫王卫国的男孩,既聪明也用功,学习上如鱼得水,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当时,马家店小学只能采取复式班教学方式——即高低年级混搭在一个教室上课,老师先上高年级的课,再上低年级的课,低年级的辅导由高年级学生来完成,这是教学资源紧缺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王卫国同学在一年级时,已经有精力听老师讲二年级的课了,三年级时已经能听懂四年级的课了。等到学期结束,总能拿回奖状。

这时的王卫国,已经完全融入新的环境。上学时他和村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下课了,他与同学们一起嬉戏、打闹;放学了,他也与小伙伴一起打猪草、砍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而王玉德两口子也竭尽全力来供小卫国念书。那时,社会上今天搞“大跃进”,明天搞“反右倾”,农村人的光景过得紧紧巴巴。好在他们家四口人中只有一个小孩,想想办法日子总能凑合着过。小卫国在郭家沟找到了幸福生活,他也不怎么想念老家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他在郭家沟村待了一年多时,头一回坐一辆大卡车回了一趟王家堡村,再后来就很少回去了。王玉宽两口子也因家庭拖累大,很少去郭家沟看望儿子,小卫国对父亲的印象十分淡漠。

当然,这个既理性又敏感的男孩,也有跟养父母闹别扭的时候。路遥病逝后,大妈接受采访时,曾讲述过一个事情:卫儿十二虚岁那年,因一件小事,与大妈闹起了别扭。大妈骂了他几句,他一赌气跑了,并扬言要回清涧家去。天黑了,大妈仍不见他回家,赶紧去找,出了村子不远,发现他独自坐在村口的石碾盘上,往小河里一块块地扔小石头。大妈问他:“你不是要回清涧去吗,怎么坐在这里?”小卫国噘起嘴,半嗔半恼地说:“我从来就没有那种坏毛病!”[10]

路遥病逝后,他的同村同学、作家刘凤梅回忆道:“童年的路遥是淘气的和富有个性的。那一次,他与一个大他三岁的孩子打架,尽管是两人联手,还是被打败了。他俩不服输去找那个孩子的家长算账,却没能如愿,就双双趴在人家的门框上呜呜地哭。这是受了委屈的宣泄,也是不甘罢休的挑战。因为他们不像一般孩子那样受了欺负,要不害怕了,从此躲着对方;要不告诉家长,让家长替自己‘报仇’。永不认输,这就是童年路遥留给我的印象。”[11]

这就是小卫国的性格。他既拥有为了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强大自控能力,又永不服输,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这种性格与其年龄不相匹配,它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与特定家庭相互挤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性格。而这种特殊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与人生走向。

注释:

1 陕北方言,即山羊毛擀成的一种毛毡。其质硬毛粗,人睡其上,犹如睡到砂石板上般难受。但因结实耐用,是旧时陕北农村人睡觉用的主要物品。

2 路遥:《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见《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0—451页。

3 陕北方言,对外地人的蔑称。

4 陕北方言,即“私生子”。

5 陕北方言,即“厉害”。

6 陕北方言,即“好哥们”。

7 见八集电视专题片《路遥》第一集采访的同期声。

8 陕北方言,即“大伯”。

9 陕北方言,即“胸前”。

10 贺智利:《黄土地的儿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11 刘凤梅:《铭刻在岁月中的思念》,见申晓主编《守望路遥》,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责任编辑:林可)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