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 >

纪录片《鉴史问廉》获好评:并不是单纯描述清官廉吏 肖 然 仲呈祥

时间:2015-03-27 09:1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以史为鉴问廉政(影视圈)

 

  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近日在央视播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什么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好评?一方面是因为,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对清官的追念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长盛不衰的清官情结,因此,包拯、海瑞、魏征、董宣等廉洁名臣被代代老百姓所铭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贯穿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鉴史问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今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和众多转型中的国家一样,腐败问题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健康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正风肃纪,既拍苍蝇又打老虎,显示出从严治党的决心,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鉴史问廉》应运而生,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显示出创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历史要前进,改革要深化,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领,离不开历史镜鉴的启迪,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推动。纪录片《鉴史问廉》既有对德治思想的提炼与总结,又有对廉政制度建设的探讨与反思,并从个人操守、道德标准、文化根源、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大量历史故事,生动地传达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官员清廉则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官员贪腐,则民不聊生,社会动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时刻铭记历史的镜鉴,才能警钟长鸣,保持清醒。纪录片作为非虚构、重真实的艺术形式,对于承载历史智慧、推动历史前进具有积极的作用。纪录片《鉴史问廉》以史为鉴,以真实的力量打动人,以真理的力量震撼人,并运用辩证的哲学思维,叩问廉政之道。

  从表现形式上看,纪录片《鉴史问廉》并不是单纯描述各朝代清官廉吏的两袖清风或贪官污吏的骄奢淫逸,而是注重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映衬,从老百姓的思维习惯、社会活动、日常话语中寻找传统廉政文化在当今中国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存在。如第二集《清官之念》以开封西坡街的市民常四改开篇,通过常四改在初一、十五这两天到包公祠拜祭包公的行为,再现包拯这位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名臣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广东肇庆老艺人李志强制作“包公掷砚”为主题的端砚,将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清廉故事娓娓道来。在第四集《道德之择》中,通过讲解员对南阳府衙博物馆内宅门前悬挂的木鱼的介绍,引出并再现“羊续悬鱼”的历史典故。历史空间里悬挂在大梁之上的鱼干与现实空间里宅门上悬挂的木鱼,形成了古与今的遥相呼应,延续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廉政文化脉络。《鉴史问廉》以故事化的讲述结构全片,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文献征引,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插中将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给电视观众,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包括廉政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敬畏传统文化,牢记历史镜鉴,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鉴史问廉》意在利用电视纪录片这种媒介形式,通过细致梳理和呈现,让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27日 24 版)


(责任编辑:林可)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