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56岁的顾瑞霞教授,如他的性格,在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风风火火地行走,他对益生菌和功能性乳制品的研究有着精准的认知。“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你必须沉下去,沉到生产实践当中,才能有更好的研究方向,最好的研究成果。”他说,你选准一个方向后,除了自身的天赋与努力,还有一种实践的东西,特别是在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的益生菌研究领域,因为你的研究成果注定要交给工厂,交给市场来检验。而市场和工厂实际生产中反馈回来的需求,也会让你知悉你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道路,然后你只需要穿过丛丛人群和喧嚣,坚持抵达那个地方。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投身乳酸菌发酵剂和益生菌菌种研究领域开始,顾瑞霞就有了开发出适合中国人的具有中国特色菌种的优质发酵乳产品这个目标,而为了这个目标,他三十年从未间断过基础研究和实践,辛勤耕耘的背后是一串闪亮的足迹——主持参与30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十一五重大项目科技攻关,著有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十项,获得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他研究开发的益生菌功能性发酵乳产品琳琅满目;先后培养了一百多位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他们或成为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或成为知名乳企高管,或创业打造自己公司,可谓桃李满天下。
拒绝过企业的多次高薪聘请,顾瑞霞说他离不开校园,因为这里才能做最纯粹的研究。除去教学以外,多年来他一直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从事益生菌和功能性乳制品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而他工作的扬州大学设有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乳品研发中心,可以说是我国益生菌和功能性发酵乳研究领域的研究重地。
目前,顾瑞霞带领的团队的研究重点是从我国广西巴马、新疆和田、江苏如皋等几个长寿乡中,进行优良菌种的筛选、生物学特性研究、生理功能探讨与验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以期为我国安全、优质、高效的食品用乳酸菌发酵剂及活菌制剂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微生物资源及技术支持。
顾瑞霞:“肠道健康人体就健康,而乳品是益生菌最好的载体,益生菌添加进去不难,而让它们真正起作用是才是最重要的”。
在益生菌研究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常常被提及的东西。井喷的消费市场和国产菌种的缺乏,时常让顾瑞霞感到一种担当上的焦急。在今年五月份召开的第八届乳业科技大会上,顾瑞霞是最忙碌的那个人,在他的推动下,会议达成了催化研究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提升乳业核心竞争力的共识,那就是“中国梦、中国菌、中国造” 。“中国必须有中国自已的益生菌菌种,这么大的市场不能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伴随着掷地有声的话语,这位睿智的学者身上洋溢出一种青年人的激情和渴望。
益生菌产品作为食品工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之一,拥有营养与健康的双重“基因”,广泛应用于健康医疗、食品工业、动物健康养殖、农业种植等生命健康领域,发展前景广阔。益生菌的研究已经成为跨越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医学、营养学、免疫学和肠道健康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具备替代抗生素等药物的巨大潜能。据顾瑞霞介绍,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约400亿欧元。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对益生菌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益生菌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每年我国益生菌市场的增长率在20%以上,到2020年时产品规模将接近850亿元。然而谈及产业现状,顾瑞霞略显沉重,他告诉记者,国内益生菌产业还面临着一个相当无奈的现实,即产业最核心的菌株资源——核心菌种,对国外的依赖度非常高。特别是在酸奶这样家喻户晓的低温发酵乳产品上,由于国内产业起步较晚,对国外的依赖度超过了90%,而我国目前批准应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菌种有9种,但大多也是国外的。
经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乳业已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无论是加工设备还是工艺水准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木桶效应中的短板仍然明显,就是缺少功能性高附加值低温发酵乳产品。如果把功能性高附加值低温发酵乳产品比作乳业中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益生菌菌种无疑是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幸运的是,中国乳业界还有像顾瑞霞教授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立志采撷这颗明珠,他们默默耕耘在益生菌研究领域,他们是学科的创立者,学术的带头人;他们的团队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获得了国家各类科技奖项;他们有着十足的底气和实力直面国外产品的竞争。
“现在欧美的乳酸菌生产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大部分市场,导致国内乳品企业不得不面对高昂的成本压力,而且外国菌种的生理功效并不能够得到完全的保证,是否适合中国人的肠道也需做大量的研究证实。而中国人有着几千年食用添加乳酸菌的历史,中国本土的乳酸菌菌种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和利用。对中国人来说,用更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和身体功能的本土菌种,对肠道健康更有效果,更有意义”。顾瑞霞说。
现在市面上很多的发酵乳产品中,直接添加益生菌进去却没有参与发酵,实际上这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如果活菌没有参与发酵,个体基数就不会得到增长,那么产品真正易于肠道健康的作用就不会有体现。如何让添加进去的益生菌活菌参与发酵正是顾瑞霞现在研究的课题。据他介绍,发酵剂是乳品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技术,决定了产品的口味,营养和品质。
“我们中国人十分重视产品的口感和风味,对产品本身的营养作用却不太关注。当然,这需要引导消费者。目前来看,如何做到让益生菌参与发酵还不影响口感、风味的改变,做到微妙的平衡,还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我们开发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发酵剂技术和益生菌菌种已经非常成熟,在技术层面一点不比国外的产品差,甚至会强过他们” 话语中,顾瑞霞带着明显的自豪。
顾瑞霞:“产学研其实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科学研究切合生产实际,推动企业发展。反过来企业也会资助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应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提升的关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谁都知道的真理。然而,如何在生产中让科技发挥出应有的力量,还需要企业和科研单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对此,顾瑞霞也毫不讳言。他说:“科研成果出来,推广才是难点。如何加快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这方面扬州大学和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扬州大学和扬大康源乳业的产学研一体模式值得肯定。”
顾瑞霞口中的扬大康源乳业是江苏省唯一的高校乳品企业,也是一所传承百年牛奶大爱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乳品企业。它的奶牛养殖规模和加工水平都位列我国高校中的第一位,能生产巴氏奶、低温发酵乳等五大系列30多种品类,产值过亿元,市场覆盖了扬州、泰州、镇江,南京等地。不仅如此,作为一家高校乳企,扬大康源乳业依托扬州大学教学科研水平名列前茅的畜牧兽医、食品工程等专业,校企联动、校企合作、产学研密切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扬州大学共建了‘’扬州大学乳品科研所‘’、“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技平台。这其中,顾瑞霞作为扬大康源乳业的乳品技术顾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顾瑞霞介绍,扬大康源乳业通过乳品科研所引进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投入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而扬州大学也通过开高校先河的产业教授制度,邀请企业方面的技术人员来和本科生、硕士生进行交流。而且扬大康源乳业作为扬州大学产学研基地,每年接待实践学生约三万人次,服务扬州大学的各类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同时,企业发展了,产值增长了,利润提高了,也会反哺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促进产学研结合,多年来顾瑞霞一直身体力行。据了解,仅江苏省内就有60多家企业受益于顾瑞霞的技术帮扶。他经常深入企业,深入工厂,去实地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高速发展、同质竞争、营销过度,是中国乳业“多年之弊”。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中国乳业就要在迷茫中徘徊更长时间。未来科技创新才是中国乳业发展的真正源泉,目前我国乳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而产学研结合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顾瑞霞建议,促进产学研结合,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联动的创新平台,企业投入研发经费,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技术人员、实验室等,科研成果由企业推动转化。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产学研的优势,并有利益方面的联结,符合当前我国国情,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科研人员也该主动进入企业,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耐住性子,多与企业合作,更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熟悉企业流程,发现企业在技术、流程等方面的缺陷,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并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获取真正的产业前沿需求,并将与产业界结合产生的财富转化为知识,进而做出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
顾瑞霞:“不管做学问,还是搞科研,都要德才兼备。老师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同行眼里,他是一个学者,保持着严谨的学术作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工厂,深入生产第一线是他的经常。在学生眼里,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学问上他启学开智,生活中又亲如一家。
出生于1963年的顾瑞霞是扬州大学第一届食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北京东直门乳品厂工作了两年。顾瑞霞说,正是在生产第一线的这两年工作经历,让他一生受益匪浅。80年代初的东直门乳品厂是我国当时最现代化的乳品工厂,设备也是全国最好的,主要生产干酪产品。在那里,顾瑞霞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那两年的经历,让他对乳品生产过程非常熟悉,也奠定了他做研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的作风。87年回到母校,他又师从发酵乳研究权威、中国乳酸菌菌种研究引进第一人的骆承庠教授,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益生菌和功能性发酵乳的研究之路。
科研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有时长到一眼望不到头。想要获得成就,你必须意志坚定,苦乐作舟。顾瑞霞常说,益生菌研究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不了解生产状况,你的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他常吐槽自己现在的研究成果,其实都得益于早期的积累,那就是不断的发现、试验、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顾瑞霞就“弄”出了扬州本土生产的第一瓶酸奶,当时的人们都还不知道怎么喝,他就推上车子走街窜巷去推广,直到把酸奶的消费带动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他去企业技术帮扶,那时条件艰苦,交通基本靠两个轮子和两条腿。每到一个企业,顾不上吃饭,他就直接下到生产线上。就这样,帮助一家家企业解决了困扰他们的质量问题。
现在,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学上,因为科研也需要传承。他常常告诫年轻的教师和学者,搞科研首先要沉下去,先有实践操作能力,再定研究方向,才能有更好的结果。到现在为止,顾瑞霞一共带出了一百多位硕士生,五位博士生。这些学生毕业后都没有离开本专业,广泛分布在乳品产业链的各行各业中,而且大多都成为了独挡一面的公司科技研发骨干。有的学生则自主创业,在行业内干得风生水起,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反过来感恩母校设立奖学金,回报母校。
顾瑞霞不仅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实干精神传达给学生,而且更善于因材施教。他会通过观察研究生一年的理论学习,发现每个学生的能力素养水平,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大胆地鼓励学生去实现自己的课题方向;对创新能力差点的学生,会给他制定详细的规划,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方针”,顾瑞霞说。他会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找到问题,再探讨研究方法。他的课程从来不生搬硬套理论,而是非常看重学生能力的提高。顾瑞霞说,具备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才会给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步入企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谈到他下阶段的工作目标,顾瑞霞说,他希望重点培养年轻人,打造出一只优秀的研究团队,加强乳品科研的跨学科融合、创新。在他这只头羊的带领下,他所在的扬州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里有一群勇于创新,朝气蓬勃的年轻科研队伍,每天夜晚,你会看到实验室里,研究室里,总是灯火通明,他们正在承担着国家许多科技攻关项目。
结语:
时至今日,身为业有所成的行业大咖、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顾瑞霞仍然喜欢到工厂中去,喜欢乳品生产线上的喧嚣,如果说这是一份真正的热爱的话,那么这份热爱已经伴随他走过了30多个寒暑,并将继续。
他说,“搞科研,当老师,我都只是想单纯地、简单地把事情做好,至于达到什么成就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踏踏实实在这个领域里面,给学生,给年轻人做一个示范,而且我也很喜欢这件事情,只要活着就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