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会 >

悬浮之作带来的“爽感”不会长久

时间:2024-04-17 17:16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影视锐评】

  作者:李胜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悬浮是近年来观众吐槽现实题材剧脱离现实、不接地气时使用的高频词,也是被业界专家学者广泛研究讨论的学术概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15年前后,一开始是说翻拍自外国电视剧IP的国产偶像剧或家庭剧,因故事中找不到与中国现实生活对应的连接点,使作品所讲述的情节、渲染的情感仿佛没有根一样,悬浮在半空中。后来,这股悬浮之风蔓延至非翻拍的国产电视剧创作领域。近两年,快速崛起的微短剧又成了悬浮剧的重灾区。

  电视剧创作的悬浮之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细节悬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符合现实逻辑或历史真实的细节,如校园剧里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教授高三物理化学;给古装人物乱安官职,甚至出现“巡捕御史”等违背史实的内容。另一种是缺乏必要交代的小概率事件,如女主角绝症晚期查出怀孕,并未展示治疗过程,几年后身体痊愈,还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学习垫底的学生几个月时间就逆袭当学霸,成了高考状元。二是人物悬浮。虽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经过艺术加工,但仍需在现实中“有迹可循”。如果主要人物的传奇色彩过于浓重,性格特征过于扁平或偏激,推动人物行动的主要情节存在较强的偶然性,观众用自身生活经验无法很好地理解人物,假大空的悬浮感就会油然而生。比如,身家千亿的公司总裁为了躲避长辈催婚,与素不相识的女人领证结婚,结婚多年后仍不知道自己老婆长什么样子。三是价值悬浮,即价值观展现失之偏颇、不尽全面。如青春校园剧表面上是表现大学生活,实际上却以曲折爱情为情节主线,教与学的校园主业反倒成为陪衬,甚至将校园打造成谈情说爱的场所。严格来说,悬浮之作就是一种披着现实题材外衣的伪现实题材剧。

  追究悬浮之风产生的原因,或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找到答案。第一,悬浮之作存在一定市场需求。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悬浮之作给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现代人营造出充满梦幻色彩的“白日梦”,帮他们暂时“逃避”或“遗忘”现实。第二,悬浮的创作相对容易。优质剧集创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查找资料、深入生活。而悬浮之作可以闭门造车,跳过深入体验生活,甚至打磨故事的环节,直接将车祸、第三者插足、得绝症、先婚后恋等套路排列组合,以很短时间催熟剧本,看起来更省时省力。第三,创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生活阅历较浅、创作能力较差,即便有不悬浮的主观意图,客观上仍会推出不接地气的创作。比如,有的创作者没有朝九晚五的工作经历,将职场描绘成他想象中的梦幻模样。有的创作者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其创作的法治、医疗等题材作品就会错漏百出。

  尽管悬浮之风的存在有其现实成因,但其对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不容忽视。这类作品虽然艺术质量不高,却可能凭借出演者的知名度、剧情的话题度、营销的高手段吸引观众,获得较好收视成绩。这种艺术质量与收视成绩倒置的吊诡现象一再发生,正常创作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届时,向现实肌理、思想深处进发的探索意识和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艺术匠心会受到冲击,有艺术含金量的作品就会减少。影视创作承载娱乐功能,本无可厚非。但悬浮创作以某种浪漫式的“完美”为人们提供遗忘压力的“避难所”,就很难给予大众直面现实中的不完美,并在不完美中看到真善美,从而在此基础上奋勇向前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情绪上的沉湎与放松短期看似无害,长期下去就会把“娱乐”变成“愚乐”。

  要扭转悬浮之风的不良社会影响,必须让创作落地。这就要求创作者端正创作观念,正确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一方面,走出书斋、片场,走到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深入火热的时代生活中;另一方面,始终保有学习积极性,与相关专家、业内人士深度互动,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和艺术功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现实生活、提炼现实生活、呈现现实生活。接地气不仅在于对生活细节的独特发现、对平凡人物的鲜活塑造以及对时代氛围的铺陈渲染,更在于将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后激发出的深刻思想内涵。我们既不会一味宣泄情绪,也不能过度渲染苦难,而是让观众“在场”,近距离审视人物的生活,伴随着他们欢笑、争吵、苦恼,克服困难,追求幸福。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在真实可感的场景中琢磨体会,由人观己,推己及人,悟出生活的朴素道理。这种通过耳濡目染、经验积累的“习得”过程领悟出的道理深入人心,振聋发聩。总之,对业界来说,悬浮之风不可取。现实题材影视作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接地气。唯有如此,才能提人气、有生气。这理应成为影视创作者的共同追求。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7日15版)

(责任编辑:杨轶婷)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