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组织员是开展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确保新时期高校党员发展质量,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组织员的董枫华,始终坚持做好一名组工干部,兼任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期间,坚持以人为本,敢于创新、在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的领导和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时代需求,深入探索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总结出一套“三链三共建”的工作方法:通过构建党建“工作链”、“文化链”、“数据链”,积极开展“教学共建”、“结对共建”、“品牌共建”,使党的领导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拧成一股合力,开创了党建与教育事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压实工作链,全校党建一盘棋
担任组织员以来,董枫华经手发展的党员累计超过300人,预备党员转正240人。每一位党员的申请材料达几十上百页,从个人履历、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再到对党的认识、思想汇报、对组织的承诺,每一项他都认真核实,坚持党员标准,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把入口关,保证新发展教职工、学生党员的质量。
董枫华高度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针对性培养。2018级的徐同学思想端正,成绩突出,但因性格内敛,虽有向党组织靠拢的意向,却不敢进一步表达诉求。细心的董枫华先让徐同学担任团支书,鼓励他积极参加各种党建活动。在董枫华的鼓励和指导下,徐同学在大三加入了党组织,还获得了全校党建活动积极分子的表彰,学业方面也是在全市名列前茅。
近三年,董枫华共组织全校基层组织书记培训500余人次,党务工作者培训800余人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2000余人次,各类党员网络教育培训500余人次。抓顶层设计,重夯实基础,在董枫华的努力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构建了从学校党委、二级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支部“三线联动”的工作格局,坚决贯彻党员“发展-管理-教育”全链条、全方位的工作模式。优化了学校基层党支部设置,探索党支部进学科、进学生社团,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校优秀学员赴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学习
丰富文化链,党建形式内容一起抓
过去的几年间,董枫华探索出一条“党建+文化”的模式,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文化素养。
为提升党员教育的体验感,董枫华不仅按期组织主题党课,赴红色基地参观学习,还开展“三会一课”重温入党誓词、“读书会”、“电影党课”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建活动。在一次定期拜访“党员之家”活动中,90岁高龄的离休老党员冯老师拿出当年的老照片,用自己的革命生涯为学生们上了一场生动的党课。大一新生刘同学激动地说:“冯奶奶就住在我们社区,她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听到她的故事,我认识到党员就在身边,党组织就在身边,党的精神就在身边!”
完善数据链,架起党建工作新引擎
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董枫华学习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模式,开拓“互联网+党建”工作新载体,构建协作联动的新媒体矩阵。
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学习强国等平台,学院努力调动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党建工作的新形式。
为了深入指导好高校党建工作,董枫华建立党建事务微信群,从了解实际情况、讲解组织工作有关规定到提出妥善处理办法,都不厌其烦地耐心回答。由于业务过硬,又很有学生缘,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董组织”。新冠疫情期间,董枫华组织学校志愿者手绘宣传漫画,科普疫情防控政策常识。每天一个电话,一次视频连线,做好隔离学生的思想工作。因疫情耽误学业一度情绪低沉的赵学生感动地说:“董组织,真的很懂组织,我心目中的好党员、好老师就是这样的!”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组织员董枫华
教学共建,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党建工作必须始终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董枫华清楚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要注重引导党员教师的党建思维,力争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他坚持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通过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学院努力吸引更多学科带头人加入到党建工作中来,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曾经有一位专业能力突出的老师,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董枫华一遍又一遍耐心解释:教书更要育人,思想工作不能放松。通过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这位老师终于意识到,关注学生思想成长,才能培养栋梁人才。
结对共建,校企一体育人
只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才能与产业升级同步、与技术革新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
在与南京盐业结对共建活动期间,董枫华尽职尽责,鼓励支部成员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以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主动帮忙对接相关资源,将盐业工作需求与机关第一党支部专业实践相结合,并采取校企共建,师生共建的方式开展活动,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
以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学习观摩等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助力南京市盐业有限公司高速发展。不但提升了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还将高校的组织、资源优势向基层释放,将高校的职能具体化,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基层党建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品牌共建,党建也要大IP
笔者认为,要把党建工作品牌化,努力塑造有特色、可推广的党建“IP”。
在董枫华的建议下和推动下,每年面向全校征集党建创新项目达上百项,贯彻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党建特色品牌创建。
例如,通过实施“搭平台”、“找问题”、“抓实效”、“树典型”、“推成果”、“创品牌”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建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党建品牌,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研究成果,创新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
把党建赋能落实到项目建设、课题研究、人才培育、产学结合等重点工作上,搭建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从而实现党建工作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