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移动互联和AI等技术驱动共享经济平台陆续涌现。出于商业模式需要,客观上形成了“非雇佣关系”平台与劳动者的合作模式,这种“非雇佣劳动关系”相比传统的雇佣模式,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同时也满足了个人多样化的求职需求。
当前,就业市场巨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9年6月10日发布的《201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行业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57万家,从业人员64.14万人。2018年,共为3669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帮助2.28亿人次劳动者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
然而,用友薪福社通过对企业营销模式、招聘、骨干激励与保留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90、95后成为就业主流力量时,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旦企业的愿景、战略、工作方式方法和环境与他们的需求不同时,这些“新兴人类”往往会选择另谋出路。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增加运营成本直至影响企业良性发展。
显然,全民创业+“互联网+”,工作机会越来越多,然而世界那么大,大家都想多看看。特别是当90后蓝领渐成职场主力,他们的职业期望值高于老一代蓝领,对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个人发展等提出了多方面的诉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渠道,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就业市场会形成落差,“说走就走”的现象比80后前辈更甚,导致社会就业主力军流动性加大,越来越短工化。
而另一方面,中国正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伴随而来的将是“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作为吸纳农民工最多的两个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工人年龄结构的变化侧面反映了农民工正在老龄化的现实。
用友薪福社研究院院长杨锴分析称,当前,由于新一代劳动力稳定性下降,劳动力错配短缺的出现,部分行业领域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的人才供不应求,将会对延续传统雇佣形态的企业造成成本快速攀升的影响。
基于此,不建立正式全职劳动关系的全新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社会化用工,或能够灵活地因需而变,满足个人多样化的求职需求,同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短工化问题,实现人力成本精益化配置,让企业“活”得更好。
社会化用工是一种弹性用工模式,企业通过改变传统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而与外部合作者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将固定的人力成本转化为变动的经营费用,一定程度上将为企业“减负”。正如杨锴分析称,社会化用工将有助于企业业务及收益呈指数级增长,同时提升组织“人效”、降低运营成本,而通过用友薪福社社会化用工整体解决方案,则可以帮助企业在法律和税务上合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