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河南行)”正式起航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首先致辞,对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和丹麦奥尔堡大学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简单回顾了河南大学走过的百年风雨和现如今取得办学成就,期待与更多的国家的大学合作,也欢迎更多的外国学生来河南大学学习。围绕“看中国”项目,他指出:“今年的河南行活动将在开封、郑州、新乡、安阳和信阳等五个城市同步进行,中外同学将根据各自选题,合作完成十多部与工匠精神有关的纪录片。”他希望大家能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探寻河南人文之美,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并衷心祝愿2017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河南行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际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与感谢,详细介绍了“2017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基本情况和现如今取得的系列成就,深刻解读了此活动的意义。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几次讲话精神,赋予了活动新的内涵,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加强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携手开创合作新局面的殷切希望。
她说,无论是《人民日报》对于“看中国”活动的整版报道、“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的话题热议,还是高考作文题目与“看中国”活动的紧密联系。这一切都表明“看中国”活动正在蓬勃发展,正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希望各位同学在接下来的活动中,紧密协作,运用出色的艺术表达方式、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你们心目中的“工匠精神”,发现河南的“大国工匠”,解读蕴含在中国“工匠精神”中的传承与创新。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Amir Arye Tausinger作为此次活动的外方指导老师,对“看中国”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参与者表示感谢、对所有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说,这是特拉维夫大学第三次参加这个活动,但对于很多外方同学来说却是他们第一次到达中国、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中国、第一次亲身感受中国。这将是一次非凡的经历,对此非常期待,希望可以完成一次精彩绝伦的拍摄体验,交出满意的影片。
Dima是第二次参加“看中国”活动,2016年凭借纪录片《牧马之原》夺得“金目奖”一等奖,今年作为回访组来到河南大学,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来参加这个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与伦比的活动。他说:“联系不同国家的方式不仅仅只有思考,还有影像交流。”他希望外方青年在中方同学的帮助下圆满完成此次工作,拍摄出更好的作品。
河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钱芳莹作为中方学生代表发言,她借用孔子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期待在接下来的拍摄活动中同外国青年一起领略红旗渠的壮观、挂壁公路的奇险、剪纸的精巧、盾构机的现代化、制茶工艺的精致细腻、宇通客车的智能高端、牌匾的深刻意蕴、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创新、汴京菊韵千年芳华、开封官窑釉色莹润、瓦当王国的古今情缘,献上属于河南,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作品。
据悉,“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是由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通过自主拍摄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体验活动。活动开展七年来,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截止到目前,约请到48个国家52所高校405名外国青年,落地中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中国文化体验和影像创作,现已经完成364部短片。2017年,“看中国”活动邀请了来自33个国家的103名外国青年踏上“看中国”之旅。他们将在中方志愿者一对一协助下,落地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广西、湖南、甘肃、福建、河南、吉林、青海、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每人拍摄一部10分钟纪录短片。
今年“看中国”活动的主题为“工匠·传承·创新”,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个人情怀,也是国家文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百年老字号,从传统农工业到创新科技……无论大工程还是手工艺,都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共识。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如今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据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外国青年将在此开启一段探访大国工匠、感悟匠心精神的精神之旅,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河南人文之美,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传递工匠精神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吴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