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建
玉米市场化改革后的第一个春季,农民种地有何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春天的故事”?记者近日在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发现,一些农民正从“靠政策”向“找市场”转变,从重产量向重品质转变,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市场之路
备耕之际,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兴镇的农民高向秋不再像往年一样急着买玉米种子,而是忙着建设200栋辣椒育秧大棚。
海伦市地处黑土肥沃的松嫩平原,玉米面积高达上百万亩。但随着去年东北地区实行玉米市场化改革,很多农民开始琢磨新的“来钱之道”。
高向秋是转型较快的。“以前种地主要靠国家政策,收了玉米就往粮库拉。现在看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节蔬菜,就是为了赶上好行情,卖上好价”。
如今,高向秋已经成立了蔬菜加工公司,有两条生产线,冷冻冷藏设施2万平方米,“今年准备大干一场”。
随着玉米临储政策取消,黑龙江省调结构减玉米的农民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主动找市场,“以销定产备春耕”。
看好了鲜食玉米市场行情,黑龙江省庆安县现代农机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洪光今年准备发展3000亩。“咱这不是跟风盲目种,而是提前找好了市场,签了订单。”于洪光说,现在粮库几乎不收玉米了,种什么先看市场。根据市场备春耕,秋收不愁卖。
海伦市和庆安县都隶属于产粮大市绥化。绥化市农委主任门贵昌说,当前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找市场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在今年2月第十三届中国鲜食玉米大会上,绥化市15家新型经营主体与10多个省市企业签订单,签约额3.37亿元。
绿色之路
黑龙江省兰西县长江乡光辉水稻种植合作社专门种植水稻,但最近却在忙着购买鸭苗,种植“鸭稻”。
这个合作社为什么把鸭子和水稻一起养?不怕鸭子吃水稻?不怕稻田里的农药“毒”了鸭子?
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介绍,水稻秧苗长结实后,再投放鸭苗,这时稻秧已经大了,稻叶“老”了,草还很“嫩”,所以鸭子只吃草,不怕它扑腾。
“每公顷稻田放养200只鸭,鸭子在田间吃虫吃杂草,就达到了浑水肥田、防虫除草、绿色环保的效果。”合作社理事长邹晓辉说。
邹晓辉介绍,有机“鸭稻米”产量少一些,但效益却增加了。市场上绿色有机大米很畅销,每斤可以卖到10元,亩效益在1500元左右。稻田里养的鸭子每只还能挣五六块钱。
为增加粮食产量,近年不少农民患上了化肥农药“依赖症”。农产品产量上来了,但农药化肥含量也高了不少,卖不上好价。一些农民开始琢磨改变这种传统的种地方式。
为了科学调减农药,黑龙江垦区八五九农场设置了水稻叶龄跟踪点100多处,通过应用叶龄跟踪和生物预警系统等科技平台,为水稻施肥、防病、灭虫等生产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
当前,黑龙江省正大力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行动。去年这个省完成“三减”示范面积1240万亩,带动全省减化肥11.7万吨,减除草剂2015吨,减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农药862吨。今年“三减”示范面积将扩大到2500万亩。
一些干部认为,“三减”正引导农民从靠产量要效益向靠品质要效益转变,引领绿色、优质、安全农业发展。
融合之路
今年的春耕生产,黑龙江省孙吴县哈屯玉米现代农机合作社的信心更大了,原因是“傍上了大款”。
3月12日,中国健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与该合作社签订1万亩汉麻,并建设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汉麻加工厂。
合作社理事长王跃龙说,前几年合作社采取“压大豆、增玉米、扩水稻”的种植模式,收益还凑合。但单纯靠种粮增收的潜力不大。今年合作社增种汉麻,并通过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增加社员收入。
“靠种汉麻,去年这个合作社每公顷利润超过万元。今年有了加工业支撑,效益会更好。”孙吴县副县长郁帮华说,孙吴正大力发展汉麻特色经济作物,并促进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推进合作社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有的合作社靠“傍大款”升级,有的则自力更生,自建加工厂延伸产业链。看到了加工短板,今年一开春黑龙江省绥棱县四海店镇宝山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逯德民就开始谋划建立大豆加工厂。
逯德民说,单纯靠种地能获得一定收益,但有限。必须向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要效益,合作社才能持续发展壮大。
当前,黑龙江省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观念、品牌意识、闯市场能力在逐步提升,正由原来的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甚至纯粹的经营型转变,农业也正由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