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脑干出血昏迷 女儿休学日夜呼唤
13日上午,在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处康复理疗科的病房里,李倩将一块毛巾放进水盆拧干,快速凑近自己嘴边试了一下温度,然后俯下身仔细替父亲擦拭脸部,见父亲一直睡着,她又哼起了不知唱了多少遍的《一剪梅》。
24岁的李倩是一名大四学生,出生在农村,后来随父母进城上学,母亲早早下岗,父亲一直打零工,一家三口生活在一间一室半的屋子里,日子平凡却温馨。2012年,李倩考上了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9月4日,眼看倩倩就要大学毕业,父亲的一场疾病却改变了这个家的命运。
“当时还有两天就开学了,那天晚上爸说要给我包馄饨,晚上七点多,他接了一个电话说要给人包大棚,然后他突然说眼睛辣得难受,接着就站不住了。”李倩说,她急忙和母亲打120,医院诊断是脑干出血8-9毫升。半个月后,父亲李连明被推了出来,命虽保住了,却陷入深度昏迷。
“医生说,经过家人呼唤,我爸有可能醒来。”看着床上不省人事的父亲和双眼熬得通红的母亲,李倩决定不回学校了,“我要天天照看他,把最疼我的爸爸唤醒。”
自小腼腆 没唱过歌 为父现学《一剪梅》
在母亲和大学同学眼中,李倩自小内向腼腆,和陌生人说话爱脸红。和李倩做了3年室友的宫焕琦说,从没听李倩唱过歌。
“爸在,家就在,我只要他活着。医生说,多和我爸唠熟悉的事或听喜欢的歌曲能加大唤醒几率,我爸最喜欢听费玉清的《一剪梅》,他总让我唱给他听,我一直没好意思。”李倩说,自己从没唱过歌,为了唤醒父亲,她想改变自己,先从网上下载了歌曲,听了数十遍,又请教同学,终于学会了。
白天时,李倩坐在父亲旁边,捧着父亲皮包骨的大手,一会儿讲三口人的趣事,一会生涩地哼唱着,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李倩有时不在就把歌录下来,让母亲放给父亲听。天天陪护哼唱唠嗑父亲终于奇迹醒来
“爸爸,你往上面看,爸爸,你往下面看。”两个月后的一个中午,李倩像往常一样和父亲唠嗑,给父亲哼唱,“爸爸眼睛竟然张开了,还动了两下。”巨大的喜悦让李倩和母亲紧紧抱在一起,任凭眼泪肆意流过眼角……
在李连明的主治医生、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妍医生眼里,李连明的苏醒称得上罕见,“患者现在虽然失语,需要鼻饲,身体不能动,但神志清醒。2016年9月,患者还发生了二次脑出血,幸亏抢救及时,其间,患者还并发了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能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且苏醒过来是罕见的,这和家属每天悉心照顾和亲情呼唤分不开。”
“为了她爸,苦了孩子了”。李倩的母亲于女士自从丈夫患病后,一直陪在医院,旁边的一张小床就是娘俩的家。“老李现在每天都要进行康复训练,一个月要9000多元,刚入院在ICU那会儿一天得一万,2015年底,我和孩子商量把房子卖了,又借了10多万。老李每两小时咳一次痰,我俩轮流盯着,困了就在小床上对付一下。我和孩子互相鼓劲,在老李面前一直微笑,就怕他上火。”
婉拒北京上海机会 想就近工作照顾父亲
“嗡嗡嗡”,正在给父亲揉腿,李倩的电话震动起来。“是倩倩的同学,倩倩要是不休学,现在也毕业了。”于女士告诉记者,为了照看父亲,李倩休学一年,2016年见父亲苏醒,她回到学校匆匆修够学分,又赶回来了。
“知道我父亲的事后,学校免除了我半年学费,帮我申请了贫困生补助金,同学也纷纷打电话鼓励我,得知我今年毕业,在上海、北京工作的同学还帮我介绍工作。”李倩学的是室内设计,很多师兄师姐都到南方就业,但李倩有自己的打算,“北京上海就业机会多,待遇也好,但我就想在牡丹江、哈尔滨这边找工作,不在意挣多少,就想就近照顾爸爸。”
轻轻关上病房的门,婉拒了李倩的相送,与医院渐行渐远,耳边一直回荡着李倩喃喃的哼唱:“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姜辉)
(责任编辑:李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