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旅游 >

从“我能考什么学校”到“我将来要做什么”

时间:2023-11-10 11:08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生涯教育成为很多省份高中的“必选项”。但生涯教育到底怎么做、谁来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究竟要为此投入多少经费,如何让学生在高考前能明晰“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我将来想要做什么”,仍是一件摆在众多中学校长面前“说不太清楚”的事儿。

  上海是全国最早启动“成建制”生涯教育探索的省份。早在2012年,上海市就发布了《上海市学生(生涯)职业发展教育“十二五”行动计划》;2018年,上海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确保全体高中学校100%开设生涯课程和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自主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附中”)对生涯教育的探索更早一些,从2009年开始,这所七年一贯制学校就开始在6年级学生中推广生涯教育,一直持续到学生12年级毕业。每一届初三学生,都有2周的“放假”时间:他们不用上学,而是组队到社会上进行各类课题调研,走进各行各业。

生涯教育的“痛点”在哪里

  “81.5%的高中学生、77.7%的高校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生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一数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公布的调研报告。该报告2019年对试点省份71843名高中教师、学生、家长、高校教师、高校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高考自主选择性增强了,但不代表学生“会选择”。

  研究团队2020年对试点省份2017、2018、2019级高考学生进行了31265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学校或者专业存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学生不及格率增加;但高中提供志愿填报辅导、毕业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明显更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的研究指出了当前我国生涯教育的“痛点”。比如,生涯教育被一些学校狭隘地理解为“升学指导”,一些教师对学生科目选择、志愿填报的指导,基本上是本着“分数至上”的理念,缺乏从国家需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等长远视角。不少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小生涯”,而非“大生涯”。

  此外,我国生涯教育更多面向高中学生选科问题,而对初中、小学及学前阶段的生涯教育缺乏关注。

  “但从国外主要国家的实践来看,都比较重视生涯教育的启蒙。”王新凤举例,美国提倡生涯教育要从六岁开始,小学、初中、高中以及18岁之后有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分工;日本提出学校教育要和职业生活相衔接,要从小学开始就引入生涯教育。

  此外,从事生涯教育的老师也不够专业,大多数学校由德育老师、心理老师兼职生涯教育老师。王新凤说,有老师反映“不太敢做,我们半专业的老师对这事没有理解很到位”。

  很多学校在该领域的“不专业”,让一些培训机构嗅到了商机。有家长向王新凤所在的调研团队反映,培训机构“有专门的教授负责包装”,“5万、10万元都有,给多少钱什么档次”。

从6年级开始自我探索,初三“放假”两周

  拥有60年办学历史的上外附中,被誉为“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它正在中学教育领域尝试“破题”前述“痛点”问题。这所学校,从6年级开始对新生进行生涯教育,每个年级都对应了不同的生涯教育目标,中学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6年级新生一进校,借由朋辈力量,就由高年级学长学姐带领他们熟悉校园环境、了解校园精神文化、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从“生涯游戏”体验开始,每个班级根据主题自己设计快乐游戏方案,由学生担任导演、互动主持人,在主题场景进行讲解、对校园内外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体验过后,7年级学生就要开始“描绘未来”:他们要进行“生涯行走实践”,学校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到街道、社区、场馆、企业,初步体验一个企业、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职业文化;8年级学生要“记录成长”,学生结合项目化学习,进行特定行业的学习考察;到了9年级,学生会在4月到5月期间获得两周的“假期”,进行社会课题研究。

  这种课题调研,由该校课程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先对初三学生做学术指导、写作、研究方法的培训,之后学生各自组队走出校园做社会调查课题。今年9月,该校4名高一学生组队完成的课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临期产品销售平台》,还拿到了SAGE全球中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大赛“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领域的金奖。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他们懂得聚焦社会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其实在推动学生明晰自己的兴趣领域。”上外附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陆敏介绍,生涯教育配置在学生发展中心这一专门机构之下,中心下设心理健康、学生自主发展和升学指导办公室等。

  这所学校崇尚的,是“大生涯教育”理念。“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陆敏说,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索、理解社会、规划未来的全过程,“学生要体会每一个环节,仅高中三年还不够,需要尽早开始,附中七年一贯制的学制和特色课程,能为这样全面的探索提供优势”。

从“我能考什么学校”到“我将来要做什么”

  生涯教育带给青少年学生的改变,是惠及其一生的。

  10月28日,中国贸促会原副会长、国际展览局原中国首席代表、上外附中75届校友王锦珍回到母校,给学生带来了一堂生涯教育的讲座《亲历世博,见证中国发展》。他通过各个城市举办世博会的故事,给学生们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讲述了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如何“做买卖”,以及中国外交人才需求现状等。

  这样的讲座,在之后的两个月,该校就有4场。讲课人包括两位该校校友: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前代表周健和丘成桐数学团队核心成员张俊。“一两次讲座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14年的名家讲坛坚持下来,年年如此,总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启发,促成见贤思齐。”陆敏说。

  上外附中毕业生任宣颖现在在一家酒店管理集团工作,“擅长并且喜欢这份工作”。她觉得,自己最终能在大学入学、就业时拿到offer,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学校园活动中探索和培养出来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她还记得自己初三两周“放假”时间里到提篮桥社区医院调研了安宁病房,那时上海还没几家医院在做临终关怀项目,“一下子拓宽了我的视野,高一一开学,我就加入了心理社团想做些事”。

  任宣颖后来参与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月活动,参照综艺节目形式让同学们课间在校园里打卡闯关,“我们设计了五六个关卡,每一个打卡点都要去找不同的老师商量场地,还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同学给出不同的分工,就特别能锻炼人”。

  有人擅长沟通,还有的人通过生涯实践发现自己其实擅长做学术研究。

  今年8月,上外附中高二学生邵晓玮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录取了。他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男”,特别擅长数学和物理。“我试过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感觉最拿手的还是理科竞赛。”邵晓玮介绍,他参加了学校科创研究类的信息学社团,并由此对信息学产生了兴趣,参加了信息奥赛,“我们有很完善的科创研究体系,可以一步一步像打怪升级一样往上爬。我不属于特别擅长交流的人,我将来可能会从事学术研究”。

  据了解,上外附中现有学生社团53个,涵盖外语、科创、文艺、公益、体育等各大领域,所有学生社团大都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运行。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向学校递交申请报告新开某个领域的社团。

  此外,该校还提供生涯特色课程和测评工具,将个人优势探索引入学生的自我认知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责任编辑:永吉)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