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位于昌江海尾镇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观海大桥桥尾附近的一块湿地上,有不少白鹭正在觅食,它们还不时三两成群飞起,如同小孩般打闹嬉戏,很讨人喜欢。
“这块湿地原来是一块荒地,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水草。”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公司环保技术部主任张前进介绍,这块湿地可以说是项目施工当中“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逐渐形成了鸟类栖息的湿地,在去年还发现了黑翅长脚鹬在此繁殖。
施工中“无心插柳柳成荫”
顺势保护鸟类栖息的新湿地
既然这片湿地被鸟类“爱上”,如何保护就成为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昌江段建设者们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护好它们,我们对项目设计进行了优化,例如绿化设计上,将原来的乔木改成了灌木绿篱,如同修建一堵绿色‘护墙’,这样既避免了车辆、旅客对鸟类造成直接干扰,又不妨碍游客们观赏湿地鸟儿。”张前进说。
此外,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在此块湿地选择开挖比较小的桥梁形式,已建成的观海大桥小心翼翼地跨过这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为游客欣赏美景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行车在观海大桥上,一侧是碧蓝的大海,一侧是翠绿的湿地,空中还不时有鸟儿盘旋,这样的景观怎么能不让人着迷呢?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建设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营造景观,还要便利群众出行,这“三要”就像一道考题贯穿该路的修建过程。
从观海大桥出发,沿着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途经海尾镇,来到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路段。这里的旅游公路很宽敞,有四个车道,一侧是湿地保护区域,一侧是民宅,旅游公路的开通,给这里的群众出行带来了便利。
据悉,该路段原来是一条小土路,人们出行很不方便,现在路通后,不但方便群众出行,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此观鸟。
“为了保护好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我们中铁二局在路基施工之前,就先进行了截水沟的施工,避免路基开挖过程中的污水对这个湿地公园的水质造成污染。”11月2日上午,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工程第四工区项目部综合办公室主任王健在该路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影响,他们禁止工程车辆鸣笛,减少噪声,并根据鸟类活动规律,避免在早晚和中午进行高噪声施工。
施工单位为环保创新施工工法
确保旅游公路兼顾生态、景观和交通
为了兼顾生态、景观和交通,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除了要优化设计,精细施工外,施工单位还创新了施工工法。
珠碧江特大桥是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线最长的大桥,目前正在进行桥面系的施工。在大桥下部结构施工时,施工单位中铁二局创新性地采用了“超厚粉砂层长桩海域绿色环保施工工法”。
“珠碧江特大桥距离入海口仅3km,大桥设计桩径2.0m,设计最大桩长80m,桩基施工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粗砂、中砂、粉土质砂及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层厚占比高达69.5%,施工时单桩泥浆量约300立方米。”中铁二局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工程第四工区项目部总工程师李天鹏介绍,“超厚粉砂层长桩海域绿色环保施工工法”根据海域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现场施工情况,采用泥浆箱配套泥沙分离器,快速有效形成钻孔桩泥浆干湿分离,有效解决钻渣清运及泥浆循环使用减少排放的问题。
除了采用新工法外,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修建架桥便道时也放弃了“筑岛法施工”,而是采用了钢制便桥。“钢制便桥不仅成本高,施工时间也比筑岛方式长,但考虑到这里是珠碧江入海口附近,钢制便桥可降低对鱼类洄游的影响。”李天鹏说。
“珠碧江入海口这里,曾发现过花鳗鲡,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张前进称,如果采用筑岛法施工相当于基本截断了河流,河水只能通过少量填在便道下方的涵管流通,这会影响到花鳗鲡等鱼类的季节性洄游。此外,这座桥在水下施工时,也尽可能地避开了花鳗鲡洄游季,将施工影响尽可能地降到了最低。
现在,珠碧江特大桥正在全力冲刺年底全线通车的目标。这座特大桥一边连接海尾,一边连接海头,建成后,从昌江海尾镇长山村前往儋州市海头镇盐丁村的时间,将由约51分钟车程缩短为5分钟,两地群众摆渡船通行或将成为历史。
“旅游公路建成后将促进沿线市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公路网运输效率,对促进沿线地区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海南交投环岛旅游公路三四工区片区负责人郑永增介绍,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将有望进一步改善沿线乡镇的投资环境,改善沿线人民群众的出行,推动当地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较好地促进了“生态路、景观路、旅游路、交通路、幸福路”的“五路”建设。(来源:南海网 记者 王小畅 吴兴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