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旅游 >

2022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 我国再添4处

时间:2022-10-09 10:37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北京时间10月6日上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上,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和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0项。

  每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来头”不小,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体现了千年不衰的治水智慧。

  始建于公元前141年的通济堰,距今已有2163年的历史,渠首位于四川成都新津县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引水方向和自然河流方向呈大自然黄金角(137.5°),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通济堰运行自成一体,形成“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创造了“以篓易石”“砌石硬堰”“铁壁筒”等工程技术,形成了“堰工局”“堰长制”等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如今,通济堰灌区作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国内外唯一、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分布在江苏兴化湖荡区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唐代以来,兴化先民为应对水患灾害,筑圩堤,兴建排灌设施,架木浮田、垒土成垛,形成高出水面1米以上的田块——明代中后期创建与初步发展的垛田,发展成拥有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和独特灌溉方式的灌溉工程系统,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效益。

  松古灌区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自汉代开始,古人因地治水,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建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灌区工程体系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至明末清初,境内有古堰120处,古塘、古井百余处,至今仍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此外,松古灌区先民以榜文、碑刻、文选等形式翔实记录了“借地建圳”“人字形”坝体结构等建设机制,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轮灌”“水权管理”等管理机制,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面积约5.1万亩,主要分布在上堡、丰州、思顺3个乡(镇)26个行政村。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据文献记载,上堡梯田开发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兴起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距今至少2200年历史。上堡梯田不仅包含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可持续利用的水源蓄水工程、科学的灌排系统工程、先进的节水工程、完备的储水工程、完整的田间配套工程,而且包含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农业生态体系,充分展示了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水系的灌溉功能、梯田的水保功能、村落的生产功能。上堡梯田灌溉工程以最简易的工程设施、最少的维养管护、可持续的工程管理,实现有效自流灌溉,不断提升粮食产量。目前,上堡梯田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000余斤,其积淀的厚重生态理念和建造管护经验,为现代坡耕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其至今遗留大量的遗址遗存,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据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责任编辑:永吉)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