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到2020年底,桂林米粉线下销售实体店在桂林有3000多家。可想而知,桂林人真的很爱吃桂林米粉。
在记者所能查阅到的书籍文献和中,桂林米粉的规模商业化,发生在清末民初。市米粉行业协会会长覃辉跃介绍,清末民初,许多商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米粉,被称作“担子米粉”。当时出名的担子米粉商贩有几十个,水东门的麻子福保、东巷的老汤、南门口的七九、文昌门的老阳……担子米粉出门都有相对固定的线路,走哪条街,停在哪,送哪几家,轻车熟路。
据老桂林人回忆,当时米粉店有商铺的形式,也有在菜市场中摆摊的,二两素粉的价格大概是8分钱,家里条件好的,会选择在粉里加一点肉,价格大约是一毛二,而当时的工资大约是三十块钱左右。“到了80年代,大家的荷包渐渐鼓起来了,生活普遍好起来了,米粉也慢慢成为一种常见的早餐,那个时候的米粉也都默认是有肉的了。”
明桂米粉创始人龙付孙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米粉店。他告诉记者,为了方便食客记住,他特意在店门口挂上了招牌,在当时还算是新潮的营销手段,“大概是90年代初,市区的米粉店才基本都有了店名。再往后,米粉店也基本上都有了门面,米粉摊慢慢消失了。”
市米粉行业协会会长覃辉跃说,米粉店多起来后竞争日渐激烈,逐渐催生了品牌。大约在2005年前后,桂林米粉开始出现品牌化操作。在当时桂林米粉基本以单店形式经营的大环境下,日头火米粉、崇善米粉率先在桂林开起了连锁店。从那以后,部分其他米粉店也开始尝试以连锁店的方式经营。
桂林米粉在区内开店具有挑战性
在本地开了连锁店之后,为了把正宗的桂林米粉推广到更多桂林之外的地区,2019年,龙付孙开始将米粉店开到了区内区其他城市。尽管有了在本地开连锁店的经验,但在其他城市开门店仍是个不小的挑战。
他表示,要做成连锁品牌,在出品、服务、培训等方面都要有标准化管理,还需要专门的管理团队,因此开连锁店比单店投入的成本更高。“现在线下米粉店还是‘夫妻店’占了主流,这些店铺成本较低,市场上桂林米粉的价格也偏低,但正常来说,一碗粉的成本就要4块左右,还要算上人工、租金、水电等开销,这对于连锁店来说是很不利的,利润太低也导致米粉店很难做大。”
在本地开连锁店尚且都要面临这些问题,在外地开连锁店遇到的困难就更大。龙付孙说,为保证桂林米粉的品质和正宗的口味,门店需要用到的原材料都是从桂林运过去的,运输成本较高。加上在外地开店还需组建新的管理团队,但人才却比较缺乏,而由于对外地的市场不够了解,在选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题。
尽管开在外地的门店逐渐增多,但龙付孙对此仍比较保守,目前他的门店也只开在了广西区内。
打响桂林米粉品牌之路任重道远
在负责人覃辉跃看来,桂林米粉想要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解决米粉的保湿保鲜问题,2016年,公司在桂林米粉保质保鲜技术上取得突破,鲜湿米粉保质期长达12个月。这样一来,鲜湿米粉的保质期已经与速食米线、方便面等具有同样的保质期限,也让预包装的桂林米粉有了竞争力。2017年,桂林米粉预包装米粉正式走进市场销往其他城市。
通过这种方式,桂林米粉的产业化之路取得了一定成绩。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桂林市生产、销售米粉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计6000余家,生产加工企业约106多家, 预包装米粉企业31家,全行业年总产值或销售额近100亿元。其中,以三养、米粉股份、日清、粉霸等公司为代表的预包装米粉生产企业,年总生产能力2亿盒左右,实现销售额近10亿元。
不过,目前桂林米粉产业也还存在“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处于“市内相对饱和,市外拓展不足;线下发展较快,线上发展滞后”状态。覃辉跃说,“桂林米粉除了有品类,还要有品牌,应当助推一些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扶持龙头企业,这样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未来,桂林米粉将这样做
近年来,桂林在助推桂林米粉走出去、开拓线上销售市场上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下一步,将尽快制定出台《桂林米粉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及桂林米粉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桂林米粉企业到市外建设中央厨房、配送中心,开设连锁米粉店,设置销售网点,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并支持桂林米粉企业进行出口产品认证、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
同时,继续培育保护桂林米粉品牌,加大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力度,加快桂林米粉产业园建设工作,抓好桂林米粉全产业链相关标准实施,并加强米粉产业全过程的管理,帮助桂林米粉产业走得更远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