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地处下游“扇面”腹地的山东,将以“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新儒家风范,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构筑起河山相守、河海相通、河湖相生、河泉相涌、河花相映、河运相汇、河魂相照的“七星拱月”格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中轴线,其纵横蜿蜒于中华大地的姿态,颇似一条腾飞的巨龙,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正因有黄河的孕育和维系,中国文明的大一统格局,是以黄河为中心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拓展。如果放大视野来看,黄河文明乃是东亚文明的肇始之地。
但是,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时而温顺,时而暴烈,既以肆意漫延的姿态孕育出人类赖以耕种生存的峡谷绿洲、平原沃土,也以其任性的唐突给两岸的人类带来深沉的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综合治理,正是在人与河的互动过程中,缔造出了伟大的“黄河精神”和“民族精神”。
因此,毛泽东曾说,“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中国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迸发出的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黄河之不驯,在于中下游。在河南境内摆脱峡谷束缚的黄河,犹如巨龙摆尾,肆意流淌,冲击出广袤的华北平原,并在人与河的搏斗中,形成神奇的地上悬河。在地处下游的山东,以泰山山脉为分水岭,时而向南流夺淮河入海,时而向北流夺海河入海,将山东冲击出一个巨大的扇面,缔造出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的齐鲁大地。最终,黄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的调度下,像一个温顺的智者,从东营奔流到海不复返。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沿黄九省区都在积极谋划“幸福黄河”的发展路径。人与河的关系,从“生存空间”的争夺转向“生活空间”的营造,沿黄两岸的城市从曾经的“黄河漫城”转向“生活慢城”的诗意之地,一副崭新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地处下游“扇面”腹地的山东,将以“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新儒家风范,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构筑起河山相守、河海相通、河湖相生、河泉相涌、河花相映、河运相汇、河魂相照的“七星拱月”格局,在齐鲁大地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在山东激荡出什么?
黄河山东段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直接滋养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九地市,惠泽两岸。地处黄河故道鲁西南的枣庄及微山湖区域,潍坊北部的青州、寿光也在泛黄河流域。
黄河泥沙俱下,不仅把中上游的水源和泥沙带给下游的山东,还把中上游的智慧结晶、文化气度沉淀在山东。正因如此,山东成为黄河流域生态及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是黄河文明的集大成者。黄河文明在这片扇形流域书写和渲染出来一个大河民族的龙脉与图腾。
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东方人类发展史的鲜明地标;泰山与黄河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激荡出“家天下”“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与古老的梁山水泊相比,东平湖从历史遗存水域转变成平原特大水库,提供了黄河水利工程的制高点,也为京杭大运河与黄河交集提供了天造地设的水上枢纽……一条奔流入海的大河,在即将完成她的使命之地,把最后的温柔与睿智,留在了山东。
黄河决定了山东的生态景观格局。在打造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高标准推进黄河千里生态廊道建设的谋划过程中,山东省集中开展93个生态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植被保护和淤地建设维护着黄河的健康生命,又巧妙地转化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的优势条件。
用黄河资源带出最大的公共性,形成最兼容并蓄的控制力,是山东沿黄城市群普遍的设计标准。黄河的开放性、包容性、景观性,为自然与人的互动,提供了共生的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休闲空间,“黄河资源公共化”是山东营造幸福黄河地域空间尺度的长远谋划。
无疑,对于一条生态、文化河流的发展而言,文旅产业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旨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旅游”理念及其实践,将与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构成山东建设“文旅强省”的未来蓝图。
河山相守:构筑儒家文化轴线
黄河和泰山,一柔一刚刻画着齐鲁文化之道,能文能武守护着民族文明之魂。从时间维度看,泰山承载的文化脉络源远流长,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所代表的龙山文化拉开泰山的文化空间架势;从物质载体看,作为历史文化名山,泰山封禅被多次记录史册,据此诞生了宗教层面、民俗层面等多维度的传统文化。
黄河、孔子、泰山在齐鲁大地汇聚,构建起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儒家思想”,以“山盟”“河誓”“敬贤”等“大一统”仪式,奠定中国哲学思想、治国智慧、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形成中国文明的精神力量,延续数千年,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殊荣。依托“黄河、泰山、孔子”的中华文化物质遗存,串联济南、泰安、曲阜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成儒家文化轴线空间。
文旅消费,为古老的泰山文化注入新鲜的场景活力。泰山区以“泰山吸引人、泰城留住人”为目标,通过“景区+节庆”“景区+演艺”“景区+博物馆”“景区+民宿”“景区+研学”“景区+展会”等实现优化组合,业态创新;积极挖掘“非遗”资源,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美食、非遗+营销等手段,让非遗资源重获生机,以文创为核心体验的景区和商业街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通过建设万达·泰山1545文旅街、三里屯文商旅综合体等特色街区,引进“梦泰山”啤酒城、胡桃里音乐餐厅等项目,提升泰城夜生活品质。
河海相通:构建海陆格局
一条大河也疏通了山东半岛内陆地区的出海通道,与滨海港口东营相连,构建起海陆交融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为东营带来了建市的荣耀与决策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宝贵礼物。然而,黄河口生态环境破坏让政府认识到,无法割裂的黄河联系是人类命运的共同记忆。
通过综合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湿地环境,如今,黄河三角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要让母亲河在入海口展现一幅美丽画卷”,是东营满怀憧憬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信念,而东营还在布局更大文章,“借河出海”向世界讲述黄河故事。
东营市确立“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文旅形象口号,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核心,重点实施沿黄、沿海两条旅游休闲产业聚集带,推进“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模式,开发建设黄河口湿地鸟类博物馆、黄河口知青文化小镇、黄河口大闸蟹科普馆、万亩稻田画等一批新项目、新业态,承办和主办铁人三项赛、千车万人自驾黄河口、大闸蟹开捕节等各类文体活动,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
河湖相生:湿地改造样本
黄河安澜,在拐过第九道弯——安澜湾后,一条从容的大河即将迎来最终的宿命,即东流入海。在黄河频繁改道的过程中,高青作为东线黄河的主流,留下了原生态的湿地、湖泊、河流,展示着黄河故道独特的风景。
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是黄河湿地生态修复的代表案例。从寸草不生了盐碱地到完成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从无树可依、无鸟可鸣,到林木百余种三万株,百鸟栖息,黄河滩变为绿丝带。
在保护生态空间的底板上附着主题农庄、特色民宿、农业物产等特色产业,以湿地慢城项目带动综合发展,以黄河大米、高青西瓜、高青黑牛、高青西红柿“五彩农业”为代表的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枕着黄河的臂弯的蓑衣樊村打造水乡聚落,实现民生富足的幸福乡村建设。
天鹅湖只是“河湖相生”的一个典型断面。齐河安德湖、章丘白云湖、东平东平湖、济南大明湖,以及泛黄流域的济宁微山湖、太白湖等,皆以成为生态湿地改造的样本,城市休闲空间和“城市之肺”。它们就像一颗颗晶莹的明珠,分布在山东黄河流域,呈现出“以黄带绿”的生态之树。
河泉相涌:泉城独领风骚
从“涌泉”到“拥河”,泉城济南摆脱发展空间限制,迈向黄河时代。《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七市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
济南市政府进一步明确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功能为在区域有影响、有作为的和体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功能性的城市平台,打造成为“黄河国家战略”的龙头城市。
历下区集中打造以“山泉河湖城”为主题的济南 CBD 文化综合体,全面推动老济南古城蝶变成多层次、立体化、沉浸式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章丘以文旅共生共融理念,保护开发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龙山文化博物馆、七星台齐长城等历史遗址和朱家峪、三涧溪、三德范等历史文化名村。打造“山泉河湖城”五大片区,改变原来布局散、规模小的旅游发展局面,实现章丘旅游发展的蝶变。
与济南隔黄河相望的齐河,主动融入济南都市圈,秉承“先造环境再造城,先导功能再开发”的发展逻辑,坚守“蓝绿空间70%以上、建设空间不超30%”的原则,建设优化15000亩黄河水乡湿地,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城景观提升工程,绿化总面积3万多亩,形成满足交通隔离、游憩展示的特色森林景道,着力打造城景融合、风景如画的生态长廊。齐河在黄河国际生态城建设中通过引进大企业投资拉动,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创造性突破,“黄河水乡、生态齐河”已成为山东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重要驿站。
黄河流域概念就是要协同发展,而动力来源还是依靠城市群构建起黄河经济的大盘。拓展到城市群的尺度则能打破行政边界,合理分工,让市场要素自然流动起来,从生态黄河到人文黄河、智慧黄河的打造,将不断向创新驱动靠拢,也是济南实现超级城市的未来趋势所在。
河运相汇:“河运”即“国运”
河运既国运,在隋唐以前,黄河决定国运;在隋唐之后,大运河决定国运。如果没有黄河流经山东,大运河就不会贯通南北。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这是大运河山东段的肇始。
历史上,既有京杭运河“借黄行运”的甜蜜期,也有为绝河患“黄运分离”的分手期。黄河与大运河的千年纠葛,也催生了两大互通相连的水系网络,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内外交流。
向内看,黄河为隋唐大运河提供了原始水源,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中国大江大河的地理局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命脉;向外看,黄河是丝绸之路的上河流坐标及东西商业连接的转乘点,与大运河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体系稳定的重要支柱。
山东陆续出台《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黄河流域 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意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以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运河沿线城市为节点,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其中,地处泛黄河流域地带的运河重镇台儿庄,不仅再造了一个运河古城,而且以成为北运河及黄河故道流域一个名副其实的精品旅游目的地。
河花相映:绽放生态文明之花
荷花遍野,泽水而居,荷花的兴盛与发展勾勒出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衰脉络。牡丹栽培中心从唐代的长安,到北宋的洛阳,再到明清的曹州,实际上是一部大运河河道变迁史的缩影,而菏泽就位于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上。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黄河文化的多元包容性让菏泽成为传统文化资源聚集区。沿现行河道分布着牡丹传说、尧的传说、庄子传说、鲁西南鼓吹乐、商羊舞、大平调、山东琴书、佛汉拳、曹州面人、鄄城砖塑、鲁西南织锦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位居山东省之最。
以牡丹包装菏泽城区,打造高品质牡丹花城。建立起“以花为媒,建花为景”的花城格局。整合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中国牡丹园、国花牡丹园等,以城区北部村落及其周边空间为载体,凸显菏泽“大田牡丹”的特色。以牡丹、水浒、非遗三大文旅品牌,建设黄河文化旅游体系,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
除菏泽的富贵牡丹之外,以“大明湖畔夏雨荷”为代表的荷花,也是黄河之畔浪漫与诗意的象征,成为痴情男女追寻的信物。无花就无果,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山东黄河流域丰饶的蔬菜瓜果,每一颗都是黄河水浇灌出的“生命之花”,通过先进的物流传输,抚慰着世人的味蕾。
河魂相照:古今传承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一条中轴线,而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源流上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泰山、孔子具有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由儒家思想孕育的“仁义礼智信”人文主义精神内核铸造了爱国主义精神、英雄气节的精神、解放思想的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到了近代,以华北抗战四大根据地之一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缔造的红色文化,再次与黄河文化交叠融汇,互促共进、并荣共生,塑造和诠释了齐鲁儿女钢筋铁骨的精神意志,淳朴厚道的博大胸襟,以及地域文化的恢弘气势,“红色沂蒙”书写着浓墨重彩的“民族魂”。
黄河与长城、运河同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标识。包括农耕文化、治黄文化、移民文化、农垦文化、航运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内容,并与齐鲁文化、泉水文化、泰山文化等山东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让山东黄河文化有了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打造黄河文创大“IP”,是构建黄河故事体系的时代语境表达。
以历史载体传承文化内涵,以科技手段活化文化记忆,以逻辑顺序系统梳理黄河文化价值,深刻地理解过去,才能坦然地走向未来。
在国家战略层面,黄河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黄河的凝聚力、生命力、发展力以更深层、更持久的原动力构建着中华文明的高度和广度。黄河在社会基础层面,对于民生而言是一种社会理想,集聚着民间智慧的力量,真实地体现着中华大地上的人类改造命运,上下求索的勇气与决心。
从关乎生存之本的黄河治理到生活范式的生态保护,黄河在中国的“心腹之地”魂归故道,奔流入海。当历史使命与时代革命融为一体,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保护和传承黄河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文明才有可能在新时代语境与消费中,得以重塑与诠释。
“好客山东”凭借“黄河入海”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必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乐”中,以“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坚定信念和创新实践,奏响属于山东的“黄河强音”。(岑梅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