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作为文化旅游行业率先恢复的窗口和前沿,站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战略背景下,以有章法的复工确保复产健康持续,应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指挥得当,应对措施落点准、力道足、效果好。全国数万家A级旅游景区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核心吸引物,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有力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暂停旅游接待活动,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应有贡献,成为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窗口。
景区复工复产,既是重振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起点,也是助力促进消费回补、释放内需潜力的支点,可以说意义重大。但各地景区防控疫情、恢复生产措施的“含金量”不尽相同。在复产过程中,个别景区未能充分考虑到复杂局面,对景区客流缺乏精准预判,游客疏导措施相对滞后,出现了“人从众”现象,留下人员感染、疫情传播乃至局部反弹的隐患。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要让“复工”二字真正立得住,各景区必须实施结构化的管控措施。具体而言,工作中必须严格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要求,在行前要做好游客出行提示与游览指引,将客流管理关口前移;在行中应优化游览线路,做好游客分流;在行后须及时分析总结大数据,及早谋划下一阶段管控重点、难点。打出这样一套组合拳,就能够较好地夯实管控闭环,最大程度降低反弹的风险。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实践已经证明,全国文旅人众志成城的艰苦努力,有效助力了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住汹涌的疫情。在复工复产阶段,只要保持章法,相信景区这一恢复的先行者就必定最大程度抢回损失,进而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全链条复苏,充分释放出我国文旅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作者:吴若山,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智库理事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