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旅游 >

巅峰观点丨万字长文深度诠释:旅游防疫也要防次生灾害

时间:2020-02-17 15:33来源:巅峰智业旅游抗疫课题组

       新冠疫情之下,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防控工作卓有成效,总体防控虽仍然严峻,但趋势是向好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警惕和预防次生灾害。目前,次生灾害的苗头正在发酵,“放大式舆情”、“求生式恐慌”、“摊大饼式堵截”等时有发生,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疫情防范,也不能过度悲观,需要秉承更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防控与发展两手都要抓,拾起信心,直面挑战!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连续发布了针对疫情防控的“纠偏令”。这也意味着对“新冠病毒”的阻击战,进入到了“疫情防控+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新阶段。

以下从次生灾害是什么、对旅游的影响、怎么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次生灾害是什么

       (一)主要含义

而由原生灾害所引发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一词最早来源于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如地震后期会引发的系列海啸、火灾、滑坡,及盲目、恐慌等心理性次生灾害损失甚至更重,日本关东大地震就是典型。

       当前,我们正处于对新冠疫情认知较深刻、紧张甚至恐惧的阶段,次生灾害的潜在影响愈发严重并日益明显。和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相比,病毒看上去很微小,但它的影响绝不亚于冰山。冰山撞击的是“身”,病毒动摇的是“心”,影响是持续性的。所以,要避免“蝴蝶效应”,规避引发进一步的情绪传染、次生经济灾害,为此,既要防控原生灾害,也要警惕次生灾害的危险。

       (二)主要类型

       在防控疫情原生灾害上,从经济、组织行为、舆情、民众行为、心理情绪等几个方面,本课题组初步对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了如下分类。

       1、经济失衡型

就像黄奇帆说的那样:就怕疫情没有了,工厂也没有了,这比起疫情本身更可怕!

       新冠疫情的爆发迅速蔓延全国及海外许多国家地区,全国按下暂停键、各行各业经济停摆,尤以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首当其冲,遭受重创,企业资金链及产业链也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出现的一些 “只重防疫、不顾经济”的行为无疑更让经济发展失衡。尤其是要看到中小企业众多,有调查表明,如果疫情持续时间长,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问题、消费水平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等不容小觑。在2019年2月与7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两次到达5.3%的高点,该指标在2020年上半年可能会创出新高,甚至显著高于5.3%。2月9日北京K歌之王宣布与全体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2月10日新潮传媒宣布裁去500名员工,高管集体降薪20%。

       2、过度防控型

       当前,部分地区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无理由擅自升级管控措施,甚至采用层层加码的简单化管理手段的情况。一些非疫情严重地区存在“只顾死守,不顾发展”的现象,“一刀切”的行为愈演愈烈,导致一系列防控过头的事情。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有的地方把道路挖断或运来渣土阻挡,致使物流供应系统严重失灵,并增加了病人求医问药的困难;如运输鲜蔬鱼果的车辆多有因“防疫情”被阻隔进城的情况发生;也有地区对消毒水的使用已经到了滥用的程度,而消毒水因含有次氯酸钠,往往是致癌、胎儿畸变的元凶;因封路、堵路造成农业和养殖业遭受打击;“一刀切”地要求企业、工业必须全部停工、停业,造成复工生产体系紊乱,甚至设置高复工门槛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工作,确保人员车辆正常通行的通知》,提出了“五个严禁”要求,如一意孤行,则构成违法行为。因此,要统筹把握好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复工复产的关系,突出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实行分级分类管控。

       事实上,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一心,采取了多方面防控措施,战“疫”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国除湖北之外,疫情总体得到了控制,新增确诊病例在湖北之外的地区连续几天出现下降。截至2月11日,全国有20个省级行政区每万人确诊人数低于0.1人,疫情集中于湖北(5.3)、浙江(0.19)、江西(0.17),疫情影响的地区差异一目了然。理性判断、避免“一刀切”的行为在此时尤为重要。

       3、舆情偏颇型

谎言有时比病毒更可怕。甚至有人说,最大的瘟疫是谎言。

       世卫组织近日表示:如在埃博拉病毒爆发时,一个流传谣言是进入诊所接受治疗的患者会被处死、其器官会被收集送到国外,导致很多患者不愿进入诊所接受正常治疗。类似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空气”而感染病毒的不实信息也在此次疫情中产生。此外,与世界脱钩情绪递增,针对有些西方国家的航空公司停飞中国航班,以及从武汉撤侨的现象,出现 “极左”的愤青情绪,甚至呼吁和美国脱钩,生物武器、生化危机等影视剧中的“外部阴谋论”桥段也被搬上舆论。压抑情绪下,很多营销号在灾难面前的过度娱乐,导致彼此不理解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今日,《长江日报》把“风月同天”竟整成了“不共戴天“,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4、社会失范型

       评论家曹林曾说过: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疯狂抢购物资

       ,从口罩、蔬菜、酒精,到护目镜、手套、双黄连口服液,并一度出现“双黄椰蓉月饼”脱销现象,甚至出现了过度囤货的不良做法;导致部分滞留外地的湖北人回不了村、返不了城、住不了店,竟出现 “一湖北50岁货车司机被困高速近20天”的事件,令人心塞;因听专家说要做好宠物管理,结果引起现象竟也频频发生。不禁让人感叹,人们最起码的判断和认知去哪里了?社会充满爱心的温暖,也是战胜瘟疫的一个关键。

       5、情绪感染型

       连续多天超载的负面信息流下面,让一些人进入了过度应激状态,恐慌焦虑带来的应急性亢奋裹挟在疫情大漩涡中,人们或是太过乐观,寄希望于国家一挥手就能众志成城、战胜疫情,或是太过悲观,相信阴谋论、天命,或是集体谩骂但转瞬之间集体点赞喊加油,尤其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因感染去世引发的新一轮舆论风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社会情绪的链式传播,会在人际间发生情绪感染,产生心理创伤,这多源于人们对现实的共情、同情等,完全可以理解,但一旦承受不住,则会让自己“受伤”,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极易再次心理感染。

       (三)形成原因

       多重次生灾害出现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多数在于信息不对称、官民信任危机、道德失范,少数人逐利主义、制造噱头,以及心理恐慌、心理素质不强造成的敏感脆弱、草木皆兵等,甚至是机制缺陷如“湖北红十字会”事件、上报机制、物资及分配问题、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等,缺乏健全的机制,带来系列的次生灾害。总之,早期传染性被低估,预警和防范不足,有限医疗资源被挤兑而濒临瘫痪;后来省外非严重疫情地区的实际危害性被高估,造成系列二次灾害。

       重压之下,虽然每一个决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要对已经出现的次生灾害及时处理,对不当行为及时纠偏,防止出现更多类型的次生灾害,不拖防控的后腿。

       二、对旅游的影响有哪些

旅游与生活密不可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疫情笼罩之下,旅游也不能幸免。不仅在疫情期间因正常防疫要求,各类旅游活动戛然而止,众多次生灾害面前,也必然导致人们出游时间不确定、出游动力不足、消费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从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影响文旅行业,仅春节期间旅游业直接损失预计达到四五千亿。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高关联度不言而喻,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综合服务乃至体育、教育、康养、节庆会展等相关产业在疫情下也受牵连。因此,我们也要及时判断次生灾害对旅游的影响,避免非必要损失的扩大与疫后振兴难度的增加。

总结起来,次生灾害对旅游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旅游中小企业“大震荡”

虽不一定完全是坏事,但处理不好也会引发调整震荡,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人口流动为特征,盈利性存款少,储备资金不足,恢复期相对较慢。如果旅游企业应对不力,调整转型不及时,特别是中小企业将面临生产危机,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并进一步引发大面积的失业风险,加大社会压力。据清华、北大联合调研的数据显示,34%的中小企业账上余额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

       (二)旅游提振复苏遭“惊弓鸟”

       因过度防控以及铺天盖地的舆情引导,人们的担忧过强,防范意识更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众多在隔离期间“憋坏了的人群”虽然迫切希望外出透气和散心,但更担忧在出游时意外“中招”。旅游产品本身需求弹性更大,游客担心聚集感染,大面积的出游意愿下降,如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感染事件对全球邮轮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游客对未来前景的信心下降,大大抑制本来应该释放的旅游需求,延缓旅游复苏。如不能有效纾解公众心理压力,则业内期盼的“报复性消费”反弹复苏局面并不会必然出现。因而无论对各地政府还是文旅业界而言,疫后复兴期的舆论导向也将直接关乎经济复苏的速度。

       (三)旅游目的地管理“一刀切”

       对于很多地区来说,疫后复兴期才是真正开始考验旅游目的地管理艺术的时期。过松或过严的“一刀切”管理都有可能造成新的旅游业次生灾害。一方面影响政府对疫后旅游振兴的信心和对市场的判断,可能会过度担心疫情反复而造成管控过严,迟迟不愿重启旅游,延误复苏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疫情最为严重的旅游目的地如湖北,游客可能一段时间内“谈鄂旅游色变”,保险起见外出旅游也将会选择更为安全、疫情较轻的地区,无疑将延缓当地旅游复兴速度,延长复兴周期。当然,管控过松也不行,此次疫情之后,旅游安全将更加引起整个旅游行业的高度重视,不能因疫情极微小可能的死灰复燃风险,影响整个城市乃至省域目的地形象,让多年来塑造的品牌毁于一旦。

       (四)旅游企业信任遇“闭门羹”

       旅游业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与游客直接打交道的旅行社、在线OTA、景区、民宿、主题游乐、演艺等企业,作为服务游客的第一线,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庞大的客诉压力,还有舆论报道偏颇带来的双重压力。一是因退订可能引发的游客与旅行商之间、旅游批发商、渠道商和零售商之间、平台企业和资源供应商之间大量的投诉和纠纷。二是因对旅游行业和企业损失误判而可能引发的所谓“旅游脆弱论”等论调。如处理不得当,则会对旅游企业带来信任危机,导致合作破裂,协作成本增加,影响企业品牌信誉。

       (五)旅游上下游“断链条”

       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身处漩涡,难以独善其身,次生灾害的产生甚至直接影响旅游企业生态链条的平衡和生态,有断链、断层风险。尤其对于很多交通、餐饮等经营主体停工停产,游客去景区玩,但餐饮、住宿等配套若跟不上,则影响旅游产业链条的恢复与发展。据统计,在2月1日之前,已有25个省市的企业延长复工,其 GDP占全国GDP总量的90%,而旅游收入也估计将占到80-90%左右。2003年“非典”时期仅北京、上海等少数疫情严重的城市停工,延迟复工导致工业损失约8000亿。目前,除了湖北省外,全国其他30个省份均已陆续部署安排企业复工复产。

       三、旅游业怎么应对

       此次疫情防控是一场硬战,守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是底线;也是一场总体战,思考当下的制肘进而转型升级是机遇;更是一场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反击战,谋划好未来以实现更好的振兴是目标。要以坚定的信心、有效的治理、科学的方法和加倍的努力,努力完成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困难只会让有信念的人和企业越挫越勇,越挫越强!

       (一)保底线

坚决守好

       一定要继续高度重视此次疫情的防控,

       1、安全底线

建立常态化的安全防控机制,做好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现在疫情还没有出现拐点,防控疫情仍然是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战线的首要任务。在疫情结束之前,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能放开。,避免疫情反复,如景区卫生防控机制常态化,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如日常消毒、提供免费口罩和一次性清洁用品等;景区和场馆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分时游览和实名制,避免大规模集聚,并方便追踪游客行动轨迹。

       2、生存底线

挺过去,活下来,就是胜利!避免旅游企业大面积倒下去、员工失业、产业链断裂带来系列社会治理次灾。

       近期多地政府纷纷推出了扶持旅游企业、稳定旅游市场的措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共渡难关的10条措施》,包括暂退旅行社保证金、鼓励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减免企业租金、延长办理社保业务期限等;北京市政府对受疫情影响的滑冰滑雪场所给予适当额度用水用电补贴,对于因疫情影响暂停举办的展会项目,给予一定的场租费用补贴;海南省政府支持在海南注册的旅行社、景点景区、宾馆酒店、旅游演艺、高尔夫旅游等5类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提出六条具体措施;三亚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稳定三亚旅游市场,可谓雪中送炭。当然,如何针对企业有更精准更实在的减免税和社保费用、减免租金等干货政策也是迫切需要的。旅游企业也要积极自救,如何最大化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是关键,争取最大程度生存下去。

       3、信任底线

从政府方来说,可以建立“

       积极发布疫情期间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疫情影响情况,做到旅游目的地疫情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重点是对旅行社、OTA等中间商的应急服务机制进一步细化。重点在企业调研、数据搜集、损失评估、趋势预判等方面开展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人才流动、兼并收购、游客投诉等加以引导,维护行业平稳发展;针对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加强与金融、保险、交通、零售等领域协会商会的沟通。

从企业来说,可以制定客户与员工关怀计划,化被动为主动,发送防疫对策。

       比如民宿短租行业,看似“对立”的房客和房东更需要建立情感链接,一封来自爱彼迎武汉社区小队长的倡议信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房东自发组建“武汉医护人员民宿援救群”。如针对近期大量返工人员回到工作所在地,可能面临着原住处暂时无法进入或被要求先行隔离的情况。2月11日,,携手铂涛、华住、如家、锦江、东呈集团等众多优质酒店商家,为返工人员提供特殊时期的安心暂住之所。目前,该活动已覆盖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等200多个城市。此举不仅美团酒店受益,更联动了诸多品牌酒店共克时艰,是疫情之下模式创新、合作共赢的范例。华侨城集团的武汉嘉途酒店为医务人员提供公益住宿支持,很受好评。

       (二)促创新

       市场始终在,消费不会消失,产品、服务与模式将随"疫"调整,“守正”“创新”会成为主旋律。可以预见,传统旅游产业结构性问题将愈加凸显,面临重新洗牌,低水平项目“爆雷”在所难免,而危机过后率先发力的将会是软硬兼备、聚焦内容、擅于迭代、流水充足的创新企业。那么对旅游企业来说,如何趁此进行创新谋划、战略布局?

三个方面着手谋划。

       笔者认为,可以从

       1、增强创变的勇气和信心

       痛定思痛,认真思考商业模式、产品模式、服务模式的调整,活着就是一个不断被摧毁不断在重建的过程。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疫情之下,针对企业面临的难题,积极思考应对挑战是当务之急。这段过渡时期,正好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全面体检,正是查漏补缺的时候,要积极完善和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市场和营销的研究,加强研发升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缓解当下的生存困境,迎接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反弹。

       2、开辟多元盈利渠道

       避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如何开辟新的业务,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季度还可能勉强维持,时间长了,在职工工资、房屋租金、费用、银行贷款等等各种成本压力下,多数旅游企业很难支撑下去。疫情过去之后,人们将更加注重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研学、亲子、康养旅游,体育及户外运动旅游,线上旅游、在线教育等领域都将有大发展。与其坐以待毙,旅游企业不妨思考如何提高多元化应对能力。

       3、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旅游企业可重点关注在线教育、线上旅游、数智运营、新媒体营销等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

       据统计,全国有上千万企业、两亿余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互动化的生产方式成为行业发展主要特征,将加速文旅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社交化的阶段转型。其中,近期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一股线上培训学习之风吹起,2003年“五一”非典时期,新东方在线在北京、上海两地业务量增长了77%和66%。巅峰智业推出了旅游网校在线学习平台“旅豆学堂”, 疫情期间上线公益“空中课堂”,近期上百家机构和企业纷纷组织员工在线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线上旅游在疫情期间也大放异彩,催生了“宅旅游”,多地推出了在线博物馆、在线文创、在线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产品,为“憋疯了”的宅男宅女们提供了消磨时间和释放情绪的出口。文旅乡创微信直播模式、蜜蜂TV农产品销售模式、VR 虚拟旅游项目等都值得一试。旅游也可促进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服务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应用,降低运营成本,并可增强体验感,数智运营也可以成为旅游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旅游博主通过视频直播、摄影作品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的大好山河,提前积攒人气、预热市场,为疫情后旅游流量转化打下基础。

       强者之所以强悍,在于当别人瑟瑟发抖的时候,他们能够越过困难,提前投入到那个终将到来的未来。

越是危难,越需要时刻清醒。

       危机会带来艰难,也会带来勇气和果敢。能够在危机中发现机会、不断调整自身边界、关注长期价值的创新企业,必将更加强大。

       (三)谋振兴

既要讲清楚旅游业为防疫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又要消除疫情对旅游业消费安全性的质疑,还要为旅游业的复兴鼓与呼。

       可以预见,市场恢复是必然。本课题组乐观估计旅游业在4月开始在疫情非严重地区进入恢复期,5月份能出现一波反弹,作为政府部门当下就应该考虑从各方面筹划旅游业恢复振兴“一盘棋”策略,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振兴计划。

       1、制定旅游业恢复振兴计划

旨在进行

       提前研究并针对疫情后可能出现的反弹性旅游消费,及其出现的时间节点、规模趋势、旅游者的需求特点等,制定旅游业恢复振兴行动计划,涉及思路、方向、战略、业态、产品、支持保障等诸多方面。如日本神户在经历大地震后,编制了旨在带动城市复兴的《神户震后重建规划》,其中“以促进吸引游客为导向”的产业振兴, 并宣布于夏天展开“复兴周”。2003年“非典”之后,巅峰智业率先提出来了编制旅游业振兴规划的倡议,并为多个省地市提供了智力支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于地震发生后第16天就启动了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样,对于此次疫情之后的旅游业恢复振兴,各地政府也应高度重视、趁早谋划,尤其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更应提前做好全盘筹划。澳门特区政府近期也宣布经济复兴计划,涉及金额达到澳门元270亿,包括:所得补充税减免30%、2020年住宅房屋税全免、所有娱乐场所免6个月消费税、所有居民派发3000澳元电子消费券等系列优惠政策,值得学习借鉴。

       2、树立正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对内,一是做好目的地宣传。

       应主动传达出旅游目的地民众团结一心、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同时向公众正面清晰地传达出城市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性格。

二是做好社会宣传与普及教育。

       也许无数人希望2020年可以从头再来,希望这扎堆而来的灾难是噩梦一场,一觉醒来所有人都能够相安无事,然而,这不是梦,大自然正用足够仁慈的方式,一次次吹响“警示的哨声”,我们要学会与万物生灵共同生存,学会保护地球,刻不容缓。文旅融合背景下,为我国当前应对危机和未来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国民素质提升发挥应有的普及教化作用。保护祖国的美丽山水、美丽自然,可以聘请一些公众形象良好的艺人担任旅游科普形象大使,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三是推出致敬逆行者的计划行动。

       如江苏各大景区推出致敬逆行者的计划行动,常州中华恐龙园、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无锡拈花湾小镇等为回馈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决定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实行免票政策。本溪水洞、鞍山千山、湖南东江湖等众多5A景区也都推出了类似的优惠政策。

要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重塑各国旅游信心。

       对外,

一是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等的沟通,

       同时进一步发挥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在国际上积极引导,同步传达中国的疫情防控进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动态,赢得国际社会和世界同行的广泛理解。

二是积极传达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心,建立正面的认知。

       如日本对中国进行物资支援时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文化的力量。

三是积极进行对外形象包装。

       特别在入境游上,要把整体的对外形象重新包装起来,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怎么激发个人讲述的文旅故事和设计的特色产品,以及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专属服务上。如西非经历埃博拉疫情后,就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向世界各国的网民展示灾后的非洲形象,解除关注者们的担忧,并推出一系列对外国人的优惠、便利政策,包括简化签证手续,制定跨国旅行线路等措施,将一个具有活力、安全健康的非洲新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

       3、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要充分利用好文化的力量为旅游赋能,如李子柒的海外爆红,反应出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旅游要充分与文化融合,加强文化内涵。建议各地加强文旅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盘谋划,尽快组织编制《文旅融合规划》、《“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应专项规划,尤其是近期行动计划,有针对性的创意、策划、打造一批新的项目和产品,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适应变化之后的市场需求,积极促进“+旅游,旅游+”,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疫情导致的多重次生灾害的可能影响,旅游业提前布局和谋划,方能处变不惊!

这次疫情也将是中国进化的最佳考验和机会,它是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关系、民众与政府关系、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考验。一切希望都在拐点,只要迈过这个拐点,就是更加辉煌的明天!

互为灯塔,点亮世界!峰回路转,向阳而生!

巅峰智业旅游抗疫课题组:

       组长:刘锋

       副组长:刘馥馨 李家杰 王铭慧

       成员:尧秋根、姚久兰、乔成云、王楠

(责任编辑:周楠)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