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 >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履坚实

时间:2025-01-07 09:26来源:经济日报

  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回顾2024年,一个个精彩的科创瞬间,标注着中国科技勇攀高峰的坚实足迹。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科技实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强实力

  过去一年,科技界创新捷报频传。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载着1935.3克月背样品返回地球。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开展的最复杂深空探测任务,嫦娥六号实现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三大技术突破。随后短短数月间,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已经取得了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揭示月背古磁场信息等多项科研成果。

  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

  2024年9月19日,第59颗、第60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两颗卫星,标志着整个工程正式收官。自立项以来,北斗系统工程走过30年非凡历程,成长为“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北斗定位可以精确到厘米级,在交通运输、抢险救灾、农业生产、重大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凸显。

  中国空间站首次发布“成绩单”。

  2024年12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空间站全面建成2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各领域科学团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前沿性、创新性成果,累计发表50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显著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快速发展。

  振奋人心的捷报还有很多: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创下10项“全球之最”的深中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拥有最大11000米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有望实现人类“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第二年位居榜首。

  创新增动力

  科技创新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回顾2024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丰富生动,卓有成效。

  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迎来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30周年。3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1994年的98件增至2023年的近7万件,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通过深入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钢铁、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我国制造业升级不断取得新成效。2024年前11个月,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5%,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国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东数西算”工程、产业创新工程,2024年前11个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我国大力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量子科技等领域新场景建设。截至2024年11月底,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501只子基金,带动募资2885.4亿元,支持了8946家初创期和早中期企业。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机器人应用速度持续加快,每1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机器人密度超过德国与日本,跃居世界第三。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首航;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珠穆朗玛峰开通的首个5G—A基站让世界最高峰迈入5.5G时代;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次点火成功……2024年,中国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改革挖潜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各部门都在为之行动:科技部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政策体系化推进;教育部继续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根基;人社部等多部门组织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力争到2026年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万人次左右……

  如今,中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中国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规模全球领先,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1.12亿人,居世界首位。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2024年8月份,科技部印发《“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帮助金融机构给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量化打分,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创新积分制”抓住了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的痛点,切中了金融机构读懂科技的刚需,将助力更多“硬科技”“好苗子”企业脱颖而出,目前已从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扩展到全国试行。

  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并施行。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首次修订,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展望2025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无惧风险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奋力争先向前。(记者 佘惠敏)

(责任编辑:永吉)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