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现代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良好。科技创新已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今年前10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从各项经济数据看,新动能持续增长。10月份,高技术和智能制造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2%和53.2%。
我国凭借人口规模等优势,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但我们并未满足于“人口红利”,而是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形成“工程师红利”,如今又在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11月24日,比亚迪公司宣布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第一个“100万辆”用时13年,第六个“100万辆”仅用时3个多月。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汽车出口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汽车出口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当前,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我国打造绿色低碳新增长点成效凸显,带动了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已经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达到4.5%。
新材料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今年前9月,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据统计,我国新材料规上企业超2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相伴而行。我国已建立7个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3类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前沿技术成果。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事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大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新材料领域现已培育形成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自立自强,是强盛之基,是安全之要。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今年以来,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护航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一个又一个重要领域顺利推进,并相继取得阶段性突破。
5月28日,C919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中国人实现了自己的“大飞机梦”。大飞机项目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的意志,也是人民的意志,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时代成果。
C919大型客机带动形成了我国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生产;推动建立16家航电、飞控、电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提升了中国民用飞机产业配套能级。
11月4日,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代表全球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现在,中国已集齐“三颗明珠”。
大型邮轮是浮动的“海上城市”,是全球最复杂的单一机电产品。“爱达·魔都号”整船零部件数量达到2500万个,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到42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外高桥造船邮轮办公室主任、大型邮轮工程项目副经理易国伟表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体现出我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齐全的整体工业门类,以及打造顶尖的集成类产品的能力。
从产业现状看,中国造船业不仅集齐了“三颗明珠”,还在国际市场上全面领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7%、67%和54.4%,三项数据均排名世界第一。
11月28日,龙芯中科发布了新一代中央处理器(CPU)龙芯3A6000。测试结果显示,龙芯3A6000的总体性能与英特尔公司2020年上市的第10代酷睿四核处理器相当。龙芯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龙架构,不需要任何国外授权。新一代龙芯的性能已跟市场主流产品基本接轨,与国际最先进同类产品的差距缩小到3年。这标志着国产CPU在自主可控程度和产品性能上均已达到新高度,也证明了国内有能力在自研CPU架构上做出一流产品。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说:“一直以来,龙芯中科从基于自主IP的芯片研发、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等方面夯实自主信息产业基础。”
今年以来,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生产设备的生产快速增长。10月份,中国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33.9%。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我国持续发挥和巩固信息通信业优势,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截至9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318.9万个,千兆宽带用户达1.45亿户;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算力总规模达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58.4%;创新融合应用全面深化,5G应用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7000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累计达22.2亿户;普惠民生水平稳步提升,推动1924家常用网站和APP、超1.4亿台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完成适老化改造。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开放生态
放眼全球,中国的整体创新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正在快速提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今年11月21日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较上期报告提升3位,是唯一进入榜单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
不同的创新能力报告中,研究定位不同导致具体排名结果有差异,但10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已成为国际广泛共识。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评价结果中,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提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在欧盟委员会的《欧洲创新记分牌》评价体系中,中国创新能力2014年总体水平仅相当于欧盟的44%,2023年总体水平已达欧盟的95%。
创新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双增长。
今年10月份,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研发投入保持稳步较快增长,创新产出成就斐然。从投入看,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5年以来的平均增速为11.7%,快于美国(8.0%)、德国(4.1%)、日本(0.6%)等发达国家同期增速。从产出看,2022年,我国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79.8万件,是2015年的2.2倍;发表科技论文214.7万篇,比2015年增长30.9%;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47791亿元,是2015年的4.9倍,年均增速达25.3%。
“中国创新指数走势表明,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说。
与创新实力一起提升的,还有中国的开放创新生态。
当前,人类正面临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贫困等全球性挑战,需要以国际科技合作来应对挑战。中国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由参与全球创新转向引领全球创新。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
今年11月份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创下了很多“历年之最”:吸引了289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会,数量达历史新高;创新孵化专区吸引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个创新项目参展,超过前两届总和;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再创新高。这些数据,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也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技术红利的开放襟怀。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1月6日至7日,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举行,中方在会上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本届大会发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显示,我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70多个海外产业园,建立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广军表示,未来,中方期待与共建国家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开放创新汇合作之力,以共商共建谋发展之路,共同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
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23年,科技创新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构筑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