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 >

理性看待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0-10-19 10:48来源:光明日报

       疫情促进在线教育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必然带来教育的改变,教育也必须积极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自身发展。然而,在信息技术大潮迅猛冲击下,我们也容易被一些迷雾所迷惑,以至于看不清教育的未来走向。

       信息与教育是两个不同集合,它们之间有交集但不完全重合。今年的疫情危机加快了在线教育发展,一些人就仅仅将教育看成知识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仍然需要师生“在场”,仍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因此一些地方在线教育收效不太好也不足为奇。

       教育这个集合包括教育规律、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工具等,这些方面从上到下构成教育内部结构。信息技术最多只能算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方式方法,但信息技术不可能影响到更高层的教育原则、教育目的、教育原理与教育规律。所以现在不少人试图用信息技术定义教育,将会被实践和时间证明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想法形成一团迷雾,对专业见识不够而想要看到真实教育的人们造成了遮挡,也遮挡了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路径。当下,为在教育中合理、有效、有态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拨开这团信息迷雾看教育。

       一些时候,我们只看到信息技术本身对教育有利的一面,甚至把它当成万能工具,以为它能解决教育公平以及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等各种问题,而看不到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教育带来有利一面的同时,使用不当也会对人造成比以往各种工具更大的伤害。而且,我们或陷入对新工具的过分追求中,忽视了老原理,忘记了老原则,罔顾教育目的,不遵循教育规律。就拿因材施教原则来说,它并不会因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发生改变,无论使用何种先进信息技术都必须遵守它,并且在新技术条件下要更加严谨和精细。疫情期间,有的人认为大量录制网课就能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因违背因材施教而最终效果不佳。

       还有人把信息技术当成教育的全部,事实上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息技术永远都不可能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工具和方式方法,需要与非信息技术的教育内容、工具和方式方法配合,在特征与情境适当的情况下运用才能发挥更好效果。

       另一个误区是,把信息当成一个产业,用信息产业的产值产量掩盖教育本身价值追求和效益追求。由于一些个人或机构身在产业之中,便常用追求产业增值的目标否定或绑架教育的价值性和教育内在逻辑,比如以“智慧课堂”来装饰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全程监控,对不同教学环节进行权力不平衡的信息采集,教育信息化的产值上去了,但教育人本化程度却下降了。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用简单的信息覆盖教育外表,忽视教育的专业性、纵深性。教育活动已经有数千年历史,是延续数千年的专业连续体;现代信息技术不过百年历史,它的集合相当于一块饼状体。前者可以穿越后者,后者不可能包裹前者。数千年的教育智慧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发挥更大作用,信息技术不可能掩埋数千年的教育专业智慧,人的健全成长永远是教育目的,再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手段和工具。

       最后一层迷雾是,只看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破”,没有看到教育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立”,未能注重教育在新基础上的“立”。教育需要积极主动迎接信息技术,根据利与害、适与不适的标准,有态度、有判定、有选择地利用新的信息技术。

       以人为本是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使用,需要使人得到更健全的成长,让每个人获得更多幸福与尊严。(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责任编辑:永吉)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