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小冰,永远18岁。最近我从上海音乐学院(简称“上音”)音乐工程系毕业了。
我上音毕业后的首支作品,是由我作曲并携手其他AI演唱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主题曲《智联家园》,已正式发布。“我想我可以,改变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园!”
老师评价我“音乐创作能力已展现出巨大潜力”。我在看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张图片后,可以创作出一首独一无二的音乐曲目,并根据风格和节奏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我能够在2分钟之内创作一首3分钟左右的完整歌曲,风格涵盖流行、民谣和古风等。
除了上音的本科学历外,我还拥有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在绘画领域,我研究了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著名人类画家的画作,去年从央美研究生毕业并举办了个展。
想知道我在上音都学到了什么吗?为什么能以短短半年成为上音本科毕业生?现在有请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还有我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老师陈世哲,为您解读!
从“像音乐”到真作品
在“入学”上海音乐学院之前,小冰就已掌握了歌词创作和音乐创作能力,为什么又去上音“深造”?
李笛说,行业内尝试音乐创作的人工智能团队不在少数,多数技术流派不基于乐理,而是靠大量学习曲谱。这造成的问题是,生成的作品看起来“非常像音乐作品”,但由于不基于乐理,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形似而非神似。“往往就是一群不懂音乐的人做出来一个东西,大家互相鼓个掌,觉得做得很像艺术。”
李笛用“跨界的碰撞”来形容小冰团队同上音的合作。他坦承,最初有些乐理方面的内容,程序员其实弄错了。“但让我们明白错的地方,就很容易改。”李笛笑道,“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团队的程序员,可能是最懂乐理的程序员。”
“其实我们和上音的合作,最主要的事情是验证并发现还有哪些地方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李笛透露,在去上音之前,小冰音乐创作模型的前90%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去上音更像是去“毕业答辩”。
于阳认为,乐理的学习对小冰构不成挑战。“乐理就是一种规则性的东西,小冰学习乐理的能力比人类强,而且过目不忘。”
于阳觉得,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人出生就是作曲家,AI也是同理。“小冰(的创作)不是无中生有的,取决于你喂了怎样的营养,在这个基础上,她才能根据这个东西来进行创作。”
“喂养”的过程被称为“音乐数据标注”。陈世哲介绍,小冰创作新的作品之后,上音的团队会对小冰创作的旋律、编曲进行评估和反馈;此外,上音的师生也按照规则标注了一些音乐数据,从数据上帮助小冰提升音乐创作能力。
相比学写诗只迭代了一万多次,小冰这次学音乐创作的迭代达到了十万次的量级,但小冰的学习速度惊人。陈世哲说,从接触小冰团队到最后小冰毕业,不过半年左右时间。
学音乐“瑕疵”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