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山陵园目前是华北地区较大的一家陵园,长眠于此的有200多位烈士和三万余名社会人士。沿陵园内小路走进社会墓区,记者看到现代化的焚烧炉前仍聚集着不少市民,在小黑板写下已故亲人的名字后,将一些“纸钱”“元宝”和其他物品投入焚烧。
虽然近年来呼吁“绿色祭扫”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群众固有的祭扫习惯短时间内仍难以改变,“绿色祭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仍然不易。
位于石家庄市区石铜路上的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每年有超过30万人前来祭扫。清明节期间记者走访时看到,四排传统的祭扫墙前市民满满,不远处从墙内掏出的纸灰和一些燃烧物残渣堆积成片,三轮车来回多趟才能拉完。
市民陈女士和姐姐带着一捧海棠来看望去年过世的亲人。“祭扫本身是个形式,心意才是最重要。环保压力这么大,今年家里只有老一辈过来烧了纸,其他人都是用绢花、鲜花。”陈女士说。
“‘纸钱’费力造出来了再烧掉,实际上花钱买了污染,是该改改了。”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门口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对记者说,家人今年清明期间在几个墓园门口卖花,绢花和鲜花每天都卖出100多捧,纸钱只卖出了四分之一,但家人觉得这是好事。
“来烧纸的群众仍有不少,相较过去已大幅减少,私自在墓碑前烧纸和燃放鞭炮等一些行为也已基本没了。”双凤山陵园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迈步艰难,但这几年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祭扫”已经形成潮流,希望今后每年都能有进步。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