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10月9日讯(记者 纪秀君)记者今天从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举办的“学前学普”项目学术研讨会获悉,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实施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以下简称“学前学普”行动),4年来共帮助53.1万名彝族儿童接受了系统的普通话学习,学普儿童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学普小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初步养成了好习惯。
据了解,“学前学普”行动于2018年5月由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四川省启动,目标是帮助3至6岁不会普通话的彝族儿童在上小学前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其中,学会普通话的要求是听懂、会说、敢说、会用,养成好习惯的要求是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
自“学前学普”行动启动以来,凉山州、乐山市及20个试点县成立学前学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共设立3996个幼教园点,聘用16617名幼儿教师和辅导员,组织学前儿童入园学习。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按3年试点期内每培训合格一名幼儿补助1000元的标准筹措支付技术保障工作费用,委托两家专业机构作为技术保障单位,负责研发教学方法和教辅材料,开展幼儿教师和辅导员培训,巡点开展现场督导工作。4年来,两家技术保障单位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630场,培训辅导员159万人次,组织400多名督导员现场督促指导11万人次,研制发放各类教辅材料332万余套。
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学普儿童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在园幼儿普通话合格率为97.19%,一二年级学生普通话合格率为97.46%,优秀率达43.54%。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较大提升,学普小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此外,通过“小手拉大手”,多数彝族家庭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