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 >

从笔端到云端:找寻美术生长点

时间:2020-05-11 20:33来源:人民网

开学复课 安全第一(海报)
  王 雪

热干面好久不见(漫画)
  陈小桃

中国抗疫图鉴·局部(漫画)
  罗计坤团队

设计:蔡华伟

       描绘英雄模样,记录感人瞬间,抒发真挚心声……美术,作为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艺术形式,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双胜利贡献了独特价值。网络凭借其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成为传播美术作品的主要媒介。

       当下,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早已构建起新的艺术时空与文化样式,并对传统美术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当手机得到广泛运用,当摄影成为留存记忆的便捷手段,当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美术创作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土壤中进一步深耕细作?

跨越边界探索融合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在云端,专业机构、高校等组织创作的美术作品与业余美术爱好者自发创作的美术作品,共同构成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

       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连续推送100篇“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美术家在行动”系列宣传图文,集中呈现了约1300件抗疫主题美术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广东画院等专业创研机构的美术工作者,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师生同样积极行动,将美术作品从笔端送上云端。通过网络,全国各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得到充分释放,实现了作品汇集、声音汇聚、情感汇融;通过网络,艺术的能量燃爆大江南北。

       与此同时,“90后”陈小桃的漫画《全国美食为武汉加油》,因其温暖可爱的创意在网络社交平台收获30余万次点赞;意大利18岁少女奥罗拉为中意医务人员鼓劲而创作的海报,同样打动了两国网友。在网络中,艺术的感染力超越专业与非专业之别,跨越时间与空间之界,实现了全球化传播。借助互联网,武汉雷神山医院医务人员创作的抗疫画廊、患者记录医务人员工作的漫画、普通人的抗疫摄影日记等美术作品,不断拉近美术与大众的距离。一些过去的“旁观者”转为“参与者”,在网络空间获得新的艺术审美体验。大众直接参与美术创作、进行美术批评,让美术与生活的融合不断迈向深入。

       如今,美术作品在物理展示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相互转换随处可见。网络的传播特征,使各种艺术观念在此激荡、融合,创作者结构的多元化成为发展趋势。在网络中,美术工作者、业余美术爱好者拥有了更充分的表达空间,人工智能造就特殊的创作主体,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青年一代成为推动美术创作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主力,美术创作队伍正在不断扩大,美术创作热情愈发高涨。通过网络,艺术进一步拥抱生活,大众进一步拥抱艺术。

创新表达追求多元

       当美术作品的观赏空间从开阔的实体场域转入扁平的电子屏幕,美术创作的“全链条”也在悄然改变。

       从生产环节开始,创作者的观念、创作载体和表现方式等便已有所不同。当相机取景框、网络浏览器代替了双眼,当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创作者观察世界的角度、积累的视觉经验、释放的想象力都超越以往,这使其再现与表现的观念不断更新。相比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画种,通俗易懂的漫画、连环画、海报设计与创作耗时相对较短的速写、素描等,在网络传播中表现更加突出。传统美术展览上备受瞩目的大题材、大场面、大尺幅美术作品,在窄小的手机屏幕前失去了原有优势,呈现小视角、小特色的“小型张”则受到网友欢迎。漫画家林帝浣为抗疫创作了一批作品,“小林漫画”不仅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还走进方舱医院等抗疫前线,带去温暖与力量。这样的美术作品以短、平、快的优势,成为抗疫题材美术创作的“轻骑兵”,在线上线下都收获良好传播效果。

       当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开始设立网络漫画专区,当动态的平面设计成为流行趋势,当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发展成熟……仅在线上对传统美术作品进行二维、静态、线性展示已不足以满足大众需求。如何充分挖掘网络传播特质以促进美术创作,实是应当思考的课题。此前,人民日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共同推出《中国抗疫图鉴》。这种抛开普通条漫定式,适应手机端重视觉、重故事、重体验的传播规律,以长卷和视频形态对战疫人物与故事的全景式呈现,赢得千万网友点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踊跃开展表情包创作、交互产品设计等,以动态展示、交互阅读等多种形式丰富美术创作面貌。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不仅发起了“美善不息”全国书画名家抗击疫情主题创作活动,还携手多个平台免费推出美术课程。这些实践成为网络时代美术创作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缩影,展现出美术与网络技术、网络文化深度融合所激发的无限可能。

       随着适应网络传播特质、引入现代科技展开的美术创作,与大众审美趣味的改变持续相互作用,美术与大众的联系将更加密切,美术创作空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观照时代关注现实

       网络传播为美术创作带来诸多机遇,但其迅猛发展的背后亦有需要关注的问题。

       开放的网络生态中,人人创作、人人“在场”成为常态。美术作品的质量、评价标准参差不齐,复制化、模式化创作自由生长,迎合大众与商业的“速食”艺术层出不穷。当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的时间越来越长,传统美术创作独特的审美功能如何更好发挥?当互联网成为全球最大的“美术馆”,本土美术创作如何脱颖而出?当美术创作不断与新媒体融合,如何平衡艺术与技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思考美术创作的变与不变成为迫切需要。

       美术自诞生以来,其形态、内容、风格、语言便伴随科技进步不断更新,然而无论如何变化,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与大众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需求从未改变。古今中外,镌刻在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无不于个体表现中勾勒出时代图景与社会语境,无不于创新创造中引发情感共鸣与精神思考。今天,网络土壤中的海量图像、多元观点与高新技术,为美术创作的生长提供滋养,但美术创作的根脉仍深埋于时代生活。观察近期涌现的优秀美术作品可知,若情感真切、功力扎实,即便只是将作品简单上传至网络,也会赢得掌声;若随意拼凑、内核空虚,即使有技术修饰,也难以打动人心。

       关注网络亦关注现实,博览众家亦独立思考,以新技术促生精品力作,以新媒介提升大众审美素养,是时代赋予美术工作者的使命。未来,艺术、科技与生活融合的步伐将不断加快,找寻属于美术创作的新的生长方式,依然在路上。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0日 08 版)

(责任编辑:宋飞亚)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