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本次新设专业工作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要求高校在申报专业时,首先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明确社会对新设专业的具体要求,并根据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制定培养方案。坚持标准导向,将相关专业类国家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经费保障等要求细化量化,通过专业申报系统设置底线门槛,并组织所有专业类教指委依据国标开展线上评议。坚持特色导向,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规划,把特色定位作为专业设置的质量内涵,按照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合理增设专业,统筹做好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
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支持具备条件高校设置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布点,新增虚拟现实技术、工业智能、区块链工程等一批目录外新专业;支持高校设置预防医学、中医康复学专业布点,新增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目录外新专业;支持高校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增智能感知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运动能力开发等一批目录外新专业。同时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严格把关,坚持宽窄相适,反对专业名称过于泛化或设置过窄。
防止“过热”专业。严格控制“过热”专业,遏制高校外延式扩张冲动。对于经济管理类等布点较多的专业,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及高校办学条件从严控制。29所高校申请增设相关专业,仅批准增设1个工商管理、3个会计学、4个旅游管理专业布点,大力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面向社会需求,凝练办学优势和特色,强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同时,教育部还一并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该目录在2012年版目录基础上,增补了近年来批准增设的新专业。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