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指甲》发布会暨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倡导启动仪式现场
《红指甲》主要演员为与会嘉宾涂红指甲
小艾老师回来了,小琴大喜过望。小艾坚定地告诉小琴:“有你就有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师又相守到一起,一大一小两个大拇指红指甲又相聚在了一起。
这部微电影是一部形象片。没有着墨于留守儿童的孤苦和留守老师的辛勤,而是通过十个红指甲代表的两个家庭的聚散,以及两个大拇指甲的相守,揭示了现代化、城镇化时代两个新的社会群体的产生以及新型人际生态的建立。小琴的聚散是无奈,小艾的聚散是选择。
影片舒缓的旋律,温情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把大家带入到留守老师和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中,不少人湿润了眼眶。影片主创人员的分享让在场的每个人为之动容,会场充满了暖暖的情愫。尤其是片中醒目而又极具象征意义的表达符号——红指甲,更是突出而鲜亮,深深映入人们的心里。红指甲象征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标志符号就是红指甲!
这次仪式的主旨是通过《红指甲》电影,郑重倡议全社会,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全国600多万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副秘书长陈志朝在倡议书中呼吁:“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这一天,让我们所有人把左手大拇指指甲涂成红色,或贴上红色标志,以表达对全国留守儿童特别的关心和关爱!因为红色象征‘爱’,大拇指代表‘重要’,左手离‘心’最近。让世界儿童日,成为600多万留守儿童特殊的节日,让全社会的红指甲,汇成爱的海洋。”
陈志朝向全社会发出关爱留守儿童倡议
乡村小学红指甲
影片主创人员与嘉宾、媒体一起分享了拍摄电影的感受,使大家对这部影片增加了理解和认同。
编剧、导演、主要演员介绍《红指甲》
影片编剧、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汪文斌介绍,据统计,全国有近700万农村留守儿童,如果是单亲不在身边的儿童总数有千万以上。根据权威调查,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这些状况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关乎到全社会,也关乎到整个国家。这些留守儿童不会永远生活在山里,他们也要走出大山、走向社会。他们也许会成为我们城里孩子教室的同桌,单位的同事,甚至会走进我们的家庭。他们与我们息息相关。
汪文斌说,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伴生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留守老师。他们来自外乡、外县,甚至外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边远农村教育的第一线。但并非所有人都关注到这两个群体的伴生现象,也并非认识到这两个群体的相守相伴是解决关爱留守儿童问题非常重要的、成建制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让社会公众知道有这样两个群体在相伴相守,留守老师是离留守儿童最近的可以弥补父母关爱的群体。
主创团队给“红指甲”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巧妙地运用十个红指甲,讲述了两家人聚与散的故事,寓意深沉、耐人寻味。正是因为十个指头的“散”,才使得两个大拇指的“聚”,这是长久的聚。
鼎鼎大名红指甲
这部让大家为之触动的《红指甲》,是一部既业余又专业的公益微电影。这部影片的所有工作人员此前没有接触过任何相关行业。电影剧本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汪文斌创作,导演杨立仁是河北省大名县教育体育局的一名职员,演员都是大名县土生土长的老师、学生、群众。
与会嘉宾观看《红指甲》
此次大名县拍摄《红指甲》,正值暑期,演员们要换上厚厚的棉袄拍冬天的场景。有时为了一个镜头,反反复复拍上十几条。情绪不足就调整情绪,吐字不清就狠练发音,灯光不对就反复尝试,有些“演员”在刷牙的时候都在背台词。
影片中小艾老师的扮演者王晴晴,是大名县一名幼教老师。她说印象最深的是县城汽车站和家人分别一场戏,因为她没有远离过家乡,浓浓的离别气氛让她很难过,她从内心敬佩那些背井离乡的留守老师。她的班上也有留守孩子,自从拍完这部戏后,她对留守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些关心和爱护。
小琴的扮演者郭梓萌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她说拍父母打工离别那场戏时,喊了十几次“妈妈”都不过关。她从小没有和妈妈分别过,很难想象那些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同学,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她表示,以后要给其他留守儿童多点关心,多陪他们一起玩。
每一个人都在用专业的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待这部电影。也许在技术上它还不够成熟,但是,《红指甲》理念能召唤人心,情感能触动心灵。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