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教育成为个人发展、生活进步的基石,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过去一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家住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育英幼儿园附近的陈移红,去年遇到件“怪事”。
3月春季开学,她给孩子交了一个学期的保教费,共计1620元,期末却收到幼儿园退还的324元。9月秋季开学,校方通知新学期保教费为1134元,比之前又少了162元。
“咋还越交越少了?”陈移红的疑问,源自于泉港区政府推行的普惠性民办园与公办园“同级同价”改革。经区教育局评定,育英幼儿园为四级普惠性民办园,孩子的保教费中退还、扣减的部分,来源于区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逐步增加的资金补助。
长期以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一直是困扰年轻父母们的烦心事,同样也是政府的操心事。过去一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办法、出实招,在“幼有所教”上持续发力。
山东计划全省每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0所以上,每年新增幼儿园学位50万个以上,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广州探索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要求各区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发放公办园临聘教师工资待遇,保障临聘教师的录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基本权益,同时加强幼儿园保教队伍建设,加快保教队伍专业化发展……
地方探索先行,顶层设计随后。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面向学前教育的文件。文件首次提出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全国公办园原则上达到5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80%,彻底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过去一年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好成绩、硬政策,在教育的多个领域涌现。
基础教育方面,教育部加大支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94%的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92.7%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16个省份整体通过国家认定。
高等教育方面,为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在尚无直属高校的省份重点支持建设14所高校。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专项计划共录取10.38万人。
教育信息化方面,为了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降,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才上三年级,孩子配的眼镜已经快500度了,再这样下去,真是不堪设想。”2018年秋季开学,浙江杭州某小学生父亲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隐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四、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而社会的一个共识是,学业负担繁重是导致学生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于繁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宏观层面看,也制约着社会所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减负呼声不断,而在新阶段、新情况之下,又该如何破局?
2018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治理的矛头对准了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减负”存在于教育语境的60多年以来,我国第一次明确动用政策工具,向校外培训机构“开刀”。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记者会上表示,要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的联系纽带。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还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不把它作为招生的凭据。此外,陈宝生还提出要综合治理,建立健康的教育秩序,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使过重的学业负担逐步降下来。
“近年来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2018年3月16日,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的话,道出了将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减负重要抓手的深层逻辑,“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
围绕这一思路,过去一年来,教育部大力度、大范围地组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成果显著。全国2963个县(市、区)已启动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其中2758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专项治理整改任务,县(市、区)完成率93.08%;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整改完成率98.9%。
面对“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局面,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向省级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从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四层面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强化各方职责,确保减负工作取得实效;从制度上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制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帮,教育扶贫助推社会公平
“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20多个彝族孩子稚嫩清脆的声音传出教室。
“学会说普通话,为以后上小学打下了语言基础。”幼教点教师张牛牛说,“不像我们小时候,六七岁了还只能跟着父亲去放牛,上小学了才开始学普通话,学习上很困难。”
张牛牛所说的“小时候”,曾经是凉山彝区孩子们的共同记忆。而为帮助民族地区幼儿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凉山先行在彝区10县启动“一村一幼”计划试点,随后在全州17个县市推开。目前,全州开办村级幼教点3096个,设立教学班3963个,招收幼儿12.54万人。
牛奶、面包、火腿肠,免费的午餐丰盛、有营养;懂礼貌、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孩子们的好习惯正在养成……如今的凉山,幼儿园已与城市无异,而这样的场景,只是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
为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教育部协商中央财政2018—2020年共新增“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资金70亿元,统筹用于“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保障义务教育,适当兼顾其他教育阶段教育脱贫攻坚,其中2018年已下达30亿元。此外,教育部还大力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两个定点扶贫县脱贫摘帽,牵头的8项教育扶贫任务均取得“较好”以上等次。
获得帮助的不仅仅是凉山州的小朋友,还有2018年秋季学期进入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招生工作启动时,学校就对全校招生组工作人员进行学生资助政策的讲解和培训,将资助政策带到招生第一线。此外,在全校学生中招募的96名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大使及“绿色通道”志愿者,利用暑假返乡机会奔赴23个省份,联系所在地的复旦新生,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宣讲相关资助政策。
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近600亿元学生资助补助经费,资助困难学生1亿人次。教育扶贫的援助之手,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助推之手。(刘亦凡)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