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 >

健康中国 精准前行 心血管代谢与精准医学论坛在京召开

时间:2020-12-28 16:59来源:腾讯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5周年纪念会

       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精准医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5周年纪念会·心血管代谢与精准医学论坛”,于2020年12月26日下午在北京天泰宾馆召开。大会采用线下会场与线上直播相结合方式。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做主旨报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首先致辞,刘冰副社长说:上午刚刚进行了《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5周年纪念活动,感触颇深,中华医学杂志走过了105年,可谓“百年未老”,学术杂志发达国家才能强盛,未来杂志不仅要发表论文,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学术社区,更多关注人文与预防。刘冰副社长提纲挈领的致辞可谓句句珠玑、字字箴言。

       致辞嘉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内科主任高炜教授主持开幕式,高炜教授对线上线下的参会同道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对《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5周年表示祝贺,并宣布本次大会开幕。

       主持嘉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内科主任高炜教授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

       随后进入大会第一章节,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沛森博士后依次作主旨报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内科主任高炜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龚艳君副教授担任主持。

       韩雅玲院士:数据详实循证充分 提纲挈领指导临床

       第一位讲者是中国工程院韩雅玲院士,韩院士通过录播做《冠心病抗栓治疗新进展2020》主旨报告。韩院士从以下4个方面做了详细阐释:双通路抗栓治疗、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长期治疗、P2Y12受体抑制剂降级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韩院士认为,长期双通路抗栓治疗,可考虑用于缺血中危/高危且出血风险较低的NSTE-ACS患者;短疗程DAPT后转换为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长期治疗,可在保留抗栓效果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对于ACS患者,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首选,但根据临床情况、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分型结果进行降级治疗是可行的策略。对于需要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短期(7天或住院期)三联抗栓治疗,其后更改为口服抗凝药+P2Y12受体抑制剂双联治疗,1年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安全可行的策略。韩院士数据详实充分的报告让线上线下同道受益匪浅。

       杨跃进教授、黄沛森博士后:新一代高效间充质干细胞为心梗治疗带来希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沛森博士后,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

       做《基于新一代间充质干细胞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主旨报告。黄沛森博士后汇报了团队近年来在口服他汀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微环境(“改良土壤”)及他汀预处理优化骨髓干细胞及其外泌体(“改良种子”)两方面,对提高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所取得的系列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过程分析了新一代高效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新型心梗修复制剂的优势和可行性,并对下一步的心肌再生修复新药研发做出展望。

葛均波院士:打破“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泛血管医学未来可期

       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通过授课录播的方式,做《泛血管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主旨报告。葛院士从评估理念、评估技术等方面对泛血管医学做了详细解读。葛院士认为,心、脑、外周血管疾病有着相同的发理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其表象或影响的功能有异,但病因、机制和干预手段相通。而从慢病管理角度,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抗凝、控烟等因素的有效改善和早期三级预防,收益也是共通的。从这点上讲,泛血管医学建设将开展十大重点研究:血管生态与稳态、血管本构与重构、血管功能信息与计算机仿真、重大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血管再生与组织工程、血管疾病模式动物、重大血管疾病系统与原位干预、靶器官损伤与修复研究、血管疾病信息化管理、干预成果转化等。通过这些研究,泛血管医学可以优化现有疾病干预策略,实现血管性疾病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随后,大会进入第二阶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聂绍平教授依次做主旨报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常务副主任王贵松教授、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汪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代谢中心副主任郭远林教授担任主持。

       霍勇教授:中国特色胸痛中心组织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做《完善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从胸痛中心做起》主旨报告。霍勇教授总结了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现状,介绍了胸痛中心的理论和医学模式,从胸痛中心拓展到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和心脏康复中心,胸痛中心经过了10年发展,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胸痛中心组织管理体系,胸痛中心建设数量和认证覆盖大幅增加。疫情期间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开展多项工作确保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胸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霍教授认为未来10年心梗人数将急剧上升,胸痛中心需和区域防治体系整合,从单家医院模式到区域模式开展探索和实践。

       唐熠达教授:心血管代谢门诊,为患者创建一站式“医疗之家”

       随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唐熠达教授做《心血管代谢医学》主旨报告。唐主任从心血管代谢医学、医联体诊疗模式的建立、主要工作流程及内容、近期规划与远期设想四个方面做了详细解读。唐主任说:心血管代谢疾病是一个不断更新、新近确立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老概念的新用途”。从广义上说,心血管代谢疾病是指一系列包括肥胖、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脂异常、甲状腺、肝脏和肾脏等代谢紊乱伴随心血管疾病的一大类疾病。血脂管理、糖尿病、超重/肥胖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三个危险因素,近些年,合并代谢紊乱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大幅度提高,亟需对多重代谢紊乱患者进行综合管理、提供精准化医疗服务。

       基于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1月开设了心血管代谢门诊,也是全国首家心血管代谢门诊。唐主任说;心血管代谢门诊是为患者打造的一站式“医疗之家”,心血管代谢门诊通过对疾病整体和患者个体的关照,可以产生“1+1>2”的效果。从疾病治疗整体观出发,门诊更强调在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患者个体而言,门诊前期会对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和了解,并进行风险预测,进而合理用药,寻求最佳治疗效果。治疗之后,门诊还会不断更新患者相关信息,进一步调整患者合理用药,从而达到精准治疗效果,形成单个患者的循环管理。

       唐主任对心血管代谢门诊的近期工作和远期设想做了展望,从心血管代谢门诊、医联体专病建设、疑难危重症患者的转诊和就诊绿通,以及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打造平台完善制度等方面,规划以交叉学科和疑难重症为特色的“临床医学+X”建设、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打造跨学科协作平台。唐主任表示,北医三院心内科将继续探索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防控新模式,实现遏制心血管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健康目标,将优化的精准诊疗策略推广到千家万户,促进心血管代谢医学的发展,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聂绍平教授:ACS抗栓治疗合并颅内出血的个体化防治策略

       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聂绍平教授做《ACS抗栓治疗合并颅内出血的防治策略》主旨报告。聂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对不同类型的ACS抗栓治疗合并颅内出血患者的治疗术式和用药建议做了逐一分析。聂教授认为:ACS抗栓治疗合并颅内出血的临床预后极差,复发率高;ACS患者抗栓治疗应兼顾双重风险,追求净获益;建议颅内出血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有抗栓指征的颅内出血患者,应及早恢复抗栓治疗;出血后P2Y12受体抑制剂的选择:建议选用氯吡格雷;出血后的患者应缩短DAPT时程,考虑P2Y12受体抑制剂的单药治疗;合理把握颅内出血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在各位专家意犹未尽的点评和讨论中,本次“《中华医学杂志》创刊105周年纪念会·心血管代谢与精准医学论坛”落下帷幕。近年来,心血管代谢学科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而合并多重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治已步入“精准医学时代”。本次大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内容涵盖泛血管医学、心血管代谢医学、冠心病抗栓治疗、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ACS抗栓治疗等,可以说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必将促进心血管代谢与精准医学的全面发展,造福百姓,为助力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吴楠楠)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