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进入霜降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的特点。岭南地区此时则炎热与秋凉、雨霾和秋燥会交替出现,表现为“一日之内,气候屡变”的特点。岭南民谚有云“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意思是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预防外邪的侵袭。
颜芳指出,霜降节气以后,预示着天气进一步变冷,尤其是早晚气温变化增大。而人体亦会顺应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阳气逐渐收敛潜藏,以顺应秋收之性,为冬天的潜藏做好准备。如果调摄不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就会复发。因此,饮食起居也要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调整。
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旧病复发。霜降过后是立冬,秋燥已去,天气渐冷。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虚邪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人易生病。尤其老年人,体质弱、基础疾病多的病人,如慢阻肺、冠心病、慢性心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防寒保暖,这也是秋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原因。
其次,要健运脾胃,培土生金,以助阳气潜藏。中医理论认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两阳合明降于土”,意思是说阳气的潜藏需要依靠脾胃的正常运转。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就好比车轮子的中轴,中轴旋转,方可实现左升右降的气机周流。在霜降节气加强健运脾胃,可以帮助阳气的潜藏。
此外,霜降虽然是秋冬进补的开端,但进补需防温燥太过,注意秋冬养阴。颜芳提醒,燥是秋季的主气,燥令伤肺,自霜降以后,秋燥渐去,冬寒渐至,此时饮食养生可根据个人体质的寒热不同,适当进食温热之品以防寒,但亦不可过早过多地进补温燥之品,需要温燥与凉润相结合。中医强调“秋冬养阴”,秋冬季节的天地阳气以收敛、潜藏为主,养生要顺应敛藏之性。如果过于温燥,温燥升散则会影响人体阳气的潜藏,甚者会导致“冬不藏精,春必温病”。(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 查冠琳)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