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是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当天上午,在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丰台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主题为“绿色低碳 试点先行”。
低碳试点如何助力首都绿色发展?北京做出了怎样的示范?企业与公众如何参与低碳试点创新工作?聚焦这些问题,来自绿色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分享优秀案例和经验,为首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当天活动中,25家单位申报的项目被授予了2023年度北京市低碳试点优秀项目称号。现场还正式启动了2024年北京市低碳试点创建工作,今年北京市低碳试点申报时间全年开放,定期组织评审。
开展低碳试点工作,通过“创新引领”推动“重点突破”,是北京市探索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创新特色。2022年以来,北京市开展了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工具等四类试点,着力探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路径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各领域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新机制,为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技术创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从2022年开始征集先进低碳技术试点,聚焦绿色制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重点领域,遴选出一批技术水平高、减排效益好、示范作用显著的先进技术应用项目,向全市范围推广,以技术变革加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全市共有14个项目获评先进低碳技术试点。活动中,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市热力集团丰台分公司作为2023年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代表发言交流。联想公司开发的微型计算机产品绿色设计平台,通过构建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精准追溯和帮助减少每个部件、材料的获取、生产、运输、废弃回收等阶段碳排放,在打造生命周期绿色产品设计和制造新模式方面有较大示范推广价值。丰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综合能源应用项目作为典型的既有建筑供暖改造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BIM组配式安装技术、智慧能源管控技术,较一般公共建筑碳排放降低了60%,是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和综合能源服务的新样板。
2022年以来已有26个项目先后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初步测算年减碳量可达到51万吨,各个项目的示范推广效应可圈可点。
领跑者示范,打造行业低碳标杆
企业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主体。为鼓励企业低碳发展,北京市结合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特征,依托10年碳市场建设经验,在重点行业中鼓励评选出一批碳排放绩效优、管理水平高、技术应用领先、有推广示范性的低碳领跑者企业和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科学制定实施碳排放控制目标、战略和措施,定期发布排放信息、减排进展和成效,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降碳。
2023年在高校、电力生产和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等3个行业评选出5家低碳领跑者。其中华北电力大学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引入分时分区供暖系统和分布式供暖技术,建设多能互补系统,推进零碳校园建设;构建新型能源电力特色学科,加快培育“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建立节能管理制度、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应用压缩空气系统分压改造等节能减排技术、搭建能源管控平台、建设绿色供应链,近5年碳排放总量下降16%,碳排放强度行业领先。
区域试点,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气候友好型区域是广泛动员全社会投身低碳发展、探索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北京市面向不同区域管理主体,遴选培育区域边界明确、工作基础较好、实施意愿较强的街道、乡镇、园区、社区、村等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建设,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2023年3个社区、3个村被评为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活动中,平谷区万庄子村、顺义区江山赋社区作为气候友好型区域代表介绍了典型做法。平谷区万庄子村以“分布式光伏、充换电站、智能微网”为基础打造零碳智慧乡村,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265座,年减碳量约3100吨。顺义区江山赋社区带领社区居民开展生态堆肥、垃圾分类,产出堆肥“黑金土”惠及160多个种植爱好者家庭和多个有机农场;发挥社区示范效应,面向更多社区(村)、学校建立共学工作坊、开展志愿者宣讲行动。
国家支持,贡献应对气候变化“北京经验”
在开展本市低碳试点工作的同时,北京市还积极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各类型应对气候变化试点工作。2023年,北京作为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中位列榜首。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密云区入选国家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健全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为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积累成功经验。
据了解,在同日举办的“全国低碳日”国家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北京市门头沟区、延庆区、通州区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