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改变了环境,环境又反过来改变了人。从最初的被动做到今天的主动为,如今浙江的不少乡村白墙黛瓦、一尘不染,村里村外见不到一张废纸屑、一个烟头。生态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生态自觉,农村脏乱差的生活陋习、公众恣意破坏山水植被的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久久为功谋求发展 生态引领全域提升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于浙江,已然从盆景变风景、化苗圃为森林,成为全省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并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身为地方主官,要学会算未来的大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明素质的提高,以及长远看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
为给村民带来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桐庐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和经济指标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做好了也不能给GDP增速。”县委书记毛溪浩坦言,身为地方官员,要有着眼未来的目光和远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生态;宁可各项荣誉少一点,也要用心抓经济;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如今的桐庐不仅GDP增速高于杭州市和浙江省,还成为全国首个申请全国文明城市的县市。
“小时候曾经游过泳的小河回来了。”2013年,浙江作出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一场治水攻坚战在全省范围内打响。截至2014年10月底,全省清理垃圾河6492公里,治理黑臭河4481公里。
“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名企、名品、名家”“四换三名”发展策略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向纵深铺开,星罗棋布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牢牢守住生态红线,探索实施“考绿不考工”……中科院《2013年科学发展报告》显示,浙江GDP发展质量指数居全国第2位。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政府积极引导、顺势而为。浙江省省长李强说,在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始终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始终定位于“指导与服务”,从做好配套服务、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在保护生态基础上为大众找到符合实际的致富路径。
古堰和画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和碧湖镇,这两个古村落坐落在800里瓯江畔,风景秀丽。最初是一些美术院校和画家们写生的地点,后来逐步形成了以自然、写实、原生态为主要风格的中国巴比松画派。当地政府发现产业发展苗头之后,主动加以引导,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地的民居和自然风光,并对道路交通、游船码头、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加以配套。
“古堰和画乡最初因为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吸引了人气,形成了规模。对地方政府而言,只有保护好这里的风景和原貌,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徐建林说,“因为,这就是古堰画乡的魂。”如今,这里已云集了全国各地的40多名画商,成为全国300多家院校的写生基地。绿水青山入画来,油画产业链初现端倪。
古堰和画乡还与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基地云栖小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选址地水乡乌镇、700年历史的杭州八卦田畔山南基金小镇等一起,被纳入浙江省首批100座兼具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发展规划。
把蓝图交给群众、把愿景交给群众,政府有为而不包办,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良性互动、互为补充。正因如此,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经济发展也和当地块状经济发展一样,显得业态丰盈,形态丰富。也正因如此,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全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社会协同、惠及全民的良性循环。
功成不必在我任,一任接着一任干。2014年,浙江全年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董根洪说,从“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再到如今把“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新时期浙江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这既展现了浙江历任主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实践,也折射出浙江上下在“八八战略”统领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阶段性硕果。
(责任编辑: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