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G20峰会,终于开完了。大家是不是感觉像过了一个月似的?提前数月之久就开始准备,加上连续两周的新闻全方位占据各大媒体,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次只有两天的会。
对于参与报道的上千名外媒记者而言,这也是漫长的两天。从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到中美同步批准《巴黎协定》,再到奥巴马下飞机的八卦,各路外媒在这座新闻富矿里尽情挖掘,以至于小观搜集的外媒报道达到厚厚一叠。一起看看外媒都说了什么吧。
早在半个月前开始,英美媒体就开始讨论G20议程及会议内容。比如,8月15日,英国BBC谈金融汇率:
中国希望9月上旬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聚焦经济增长和金融汇率问题,这也将是第一次详细讨论汇率市场的峰会。9月4日至5日的杭州G20峰会正值中国经济减速和全球增长前景堪忧,英国脱离欧盟冲击波正在扩散之际。
《金融时报》于17日发表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在G20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正当时”: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将环境影响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作为重要的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逐渐受到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重视。虽然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各国财力有限,但全球绿色低碳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很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点。
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则发表文章,希望把卫生议题例如G20议程:
在拨给全球卫生的金融资源日趋减少到背景下,如果中国将全球卫生纳入本次G20峰会的议程,这将为中国树立在处理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全球领导者的形象,从而推动其软实力走向海外。与其在孔子学院及其它现有软实力项目上铺张浪费,发起一个有关全球卫生的倡议能更加有效且有利地证 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善意的意图。
更多媒体的目光投向了G20的作用。比如香港《南华早报》就发表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所研究员Patrick Low的分析文章称:
G20成员国政府需要开始扫清抑制贸易和投资机遇的重大障碍,大胆地创建一个能够反映贸易与投资互补的监管框架。G20成员国政府能否胜振萎靡将近十年的全球经济?他们能否将言论转化成实际行动?
各国领导人的出席,是各国媒体津津乐道的另外一个话题。比如,在青瓦台确认韩国总统朴槿惠将G20峰会后,韩联社就是这么报道的:
朴槿惠抵达中国之时,正值中韩围绕韩国部署“萨德”一事发生冲突之际。外界猜测,朴槿惠可能会在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讨论这一问题。外交分析人士呼吁朴槿惠在峰会期间与习近平举行双边会谈,解决两国围绕“萨德”问题的争端。
加拿大广播公司则将精力主要投给了他们的帅哥总理特鲁多:
特鲁多将在北京、上海和香港逗留,并赴杭州出席G20峰会。特鲁多已暗示其将加深与中国的商业联系,其政府打算进入正快速扩张的亚洲市场。特鲁多政府的这一努力可能会推动两国在未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然而,特鲁多还不得不在担忧中国的人权状况与在华追求其商业雄心之间小心翼翼地把握平衡。
《南华早报》同时还关注了德国总理默克尔:
这将是默克尔2005年上任以来最具挑战的一次访华之行。来自中国的投资,加之中国在全球越来越多的激进行为,加剧了很多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怀疑态度。与此同时,德国又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如今,默克尔面对的挑战是,必须要在德国的这一角色和欧洲的怀疑态度之间取得平衡。
当然,外媒最关注的,还是习奥借此的会晤以及中美两国同步批准巴黎气候协定。美国之音是这么分析的:
尽管奥巴马总统即将卸任,但他这次与习近平的会晤意义重大,因为这次会晤在美中关系处于关键时刻举行,将把双边关系置于一个更加稳定的基础上。
《纽约时报》则在两国批准《巴黎协定》后发表社论,特意关注这一议题:
奥巴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正式批准《巴黎协定》,夯实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对于近来摩擦不断升级的中美关系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展示和睦的机会。在网络黑客、海洋安全等诸多领域,中美两国蹒跚走过奥巴马执政的七年多时间。然而两国能够搁置分歧携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事实,验证了两位首脑建立起了务实的个人关系,以及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竞争与共同利益相互交织。
美联社关注的点不太一样。在其报道中,提到“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由于网络黑客袭击、南中国海争端和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问题,中美关系紧张升级。但是两国均强调双方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携手合作”。
同一篇报道还引用“绿色和平”组织高级顾问李硕的话,称“中美两国的行动对《巴黎协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如果协定最终生效。我们将拥有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可以约束最大两个排放国的气候协定。
也有一些外媒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自身。彭博社就注意到,“中国领导人正在重启停滞的改革”:
中国政府本周公布计划,加快国企去产能步伐,向私人和海外投资者放开市场,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推进备受期待的财政改革。在杭州G20峰会举办前夕,中国政府出台系列改革计划,使中国能够在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呼吁其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国家和机构前,展现自己在改革上所取得的进展。
今年流传一个段子,某位英国记者说杭州哪都好,就是机动车太少。这位记者可能是在开玩笑,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则是认真的提建议:
多数举办G20峰会的国家都认为,峰会需要办,但很无趣。而中国则是尽最大热情筹办本次会议,以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和靓丽的一面。其实,如果杭州不加整治而保持原状,对各国政要和记者来说,同样有足够的吸引力。
没错,我们应该自信,何止是杭州,一个真实的、原汁原味的中国对外界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张周项)
(责任编辑:李岩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