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简体 | 繁体 注册 | 登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能源 >

2019中国蓝天观察论坛聚焦当下大气污染治理难题,展望“十四五”

时间:2019-11-26 17:21来源:人民在线
    2019年11月26日,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的“2019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以“ ‘十四五’展望——协同、深化、突破”为主题,来自政府、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等各方代表深入解读当下大气污染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十四五”阶段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探讨。
此次会议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主办发起,《财经》杂志和中国环境报提供战略媒体支持。会议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其最新报告《大气中国2019: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追踪记录2018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气治理情况,并首次增加了对169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名。
    如今,距离《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结束仅一年有余,接下来,又将进入令人瞩目的“十四五”规划阶段。面对大气污染治理这一持久战役以及新的空气治理难题,如何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目标以及为“十四五”规划做好铺垫,成为本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但臭氧污染继续加重
    《大气中国2019: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结合国内公布的最新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但臭氧污染继续加重。具体而言,全国338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延续了过去5年的改善势头,相比2017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78%升至79.3%,193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提前达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同比增加18个城市。121个城市实现六项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全部达标,同比增加22个城市。PM2.5的年均浓度与超标城市比例继续下降,但PM2.5的超标城市比例仍占一半以上。此外,臭氧污染却在进一步加重,臭氧治理将成为这一阶段较为突出的挑战。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在会上表示,从数据上来看,全国臭氧达标城市比例逐年下降,已经从2015年84%下降至2018年的65.4%。从区域整体水平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汾渭平原均未能达标,且臭氧污染加重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超标天数最多的首要污染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贺克斌分析称,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已成为当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PM2.5是主要问题,同时臭氧污染不容忽视。城市需要制定协同减排的策略,才有可能解决因臭氧超标无法实现优良天数达标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往年发布的报告,此次报告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增加了对169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排名,从“成效分“和”努力分“两个维度对城市进行打分,前者着重于体现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状况,通过PM2.5三年滑动平均的改善幅度(即2016-2018 三年平均相比2015-2017三年平均的改善)和达标天数三年滑动平均改善幅度两个指标对空气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后者则主要聚焦在采取的政策措施,涵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综合评估结果能全面体现城市的努力和成效。
    在这份排行榜的综合排名中,前十名包括了空气质量达标且持续改善和空气质量虽未达标但改善显著的两类城市,排在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长春、大连、上海、温州、青岛、哈尔滨、黄山、武汉、杭州、深圳。长春位列第一,与另2个东北城市大连、哈尔滨均因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大而进入前十,深圳是在空气质量达标后且持续改善而进入前十名的典型城市。而排在最后的三个城市则分别是咸阳、渭南和临汾,空气质量严重恶化,都集中在目前的新重点区域“汾渭平原”。
    其实,于2018年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便已经将汾渭平原纳入新的重点区域,并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对此,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主任雷宇指出,汾渭平原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攻坚区域,这一区域的治理工作,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需要长远的规划和设计。但在短期,可以针对当地能源结构偏煤和产业结构偏重的突出特点,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如减少煤炭分散使用、推进重点行业治污改造,加强企业达标排放监管等。
“十四五”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展望
    此次报告及会议中,专家对移动污染源的问题也进行了着重讨论与分析。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研究员倪红认为,移动源污染防治是当前和未来大气治理氮氧化物减排的重中之重,其中柴油货车是汽车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从路边检测和入户抽测调研情况看,各地柴油货车排放超标率在20%-30%。继续减少柴油货车的氮氧化物排放,未来须依托结构性调整、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达标监管。
    会上,各专家代表除了对当下大气污染治理难题进行讨论之外,还对即将开展的“十四五”工作目标和治理策略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及建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建议,在制定污染防控战略以及政策中,要进行充分的社会经济分析,尽可能寻求和实施低成本的具有成本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和政策,应尽可能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为各主体行为改进提供持续性激励的功能,使得环境保护转化为行为主体的长期内在自觉。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在“十四五”阶段,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需协同并重。2018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上升,也凸显了煤控指标在未来是不确定性因素,亦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强化,在“十四五”阶段备受重视。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所长徐洪磊提出,以运输结构调整为主的“源头控制”仍将是柴油货车污染控制的关键举措。“十四五”期间的运输结构调整优化,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铁路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针对“十四五”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思路,付璐建议要有几个重点方向,城市要抓主要矛盾实现短期成效,夯实科学治霾基础以期长期改善,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未达标城市要尽快制定达标规划,同时,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机制,包括基于科学研究的协同控制策略、基于成本有效的减排策略以及基于多方参与的监管策略。
(责任编辑:永吉)
------分隔线----------------------------

人民在线新媒体| 人民在线杂志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人民在线新媒体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人民在线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4号楼(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办公大楼) 香港湾仔骆克道315-321号骆基中心23楼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36689号-1 京公安网备1101050202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