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二十二冶集团的“李宝山创新工作室”,被中国机械冶金职工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
这个专注于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装配式建筑领域核心技术体系研发工作室,坐落在遵化市境内的该集团装配式建筑分公司,成立于2015年,现有核心成员30余人。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方式的转变
走进该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道工序。该工作室带头人、省级劳动模范张晓峰介绍,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方式的转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建筑方式明显不同。他说:“有人说这种方法像‘搭积木’,但我认为更像造汽车,每个构件之间必须达到可靠的连接。”
张晓峰介绍,该公司生产的一种墙体,俗称“三明治墙”,里外墙体之间是保温层,不仅同时做到隔音、保温,与其他构件同等寿命,还可以提前做好装饰(如贴好瓷砖)等,解决了常规施工中的脱落、防水、噪音、焊光污染等问题;尤其是质量等方面比现场更可控,误差从厘米级达到毫米级;达到批量化生产后,比常规建筑更具抗震性,安全性更高。由于一些构件提前在室内生产,更加节能环保,工艺处理上比现场更精细。
该工作室围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钢—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低能耗建筑三个产品体系和总包模式定位,开展体系研发、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活动,近年来科技总投入约3亿元,研发项目投入超过2000万元,攻克制约构件生产、安装等重难点问题300多个。
工作室创建以来,共申报专利19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8项;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研发计划9项。
装配式建筑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这个庞大的车间内,忙碌的堆垛机正在安静地伸出机械手,将养护好的构件像“蒸”好的馒头一样从一个个貌似“蒸屉”的仓位中取出,放到下面的轨道上,然后运送出去。整个车间内只有约20名操作工人,几乎没有任何的机械噪音。
张晓峰介绍,这里有两台堆垛机,负责180个仓位的自动启运。当工人们在平台上将钢筋等按照规范摆放好,密封环境生产的混凝土经过吊在半空的“鱼雷罐”自动运输到平台上面,将混凝土自动浇筑。整个过程无震颤、无扬尘及垃圾、废水的产生,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减少扬尘和噪音达到80%以上,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问题。水泥构件的养护、成型等,全部靠电脑自动控制。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中央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建筑业改革,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该集团公司始终致力于在产业升级的潮流中成为市场的先行者、领跑者。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我市梧桐大道五期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塔吊将该公司生产的墙体缓缓吊运到10多层高的楼体内,几名施工人员随之进行安装,方便而快捷。
该项目总工程师王凯说,这里是我市首家全装配式住宅项目,使用预制构件的装配率达到50%以上,明显减少了建筑垃圾、内外装修污染,与传统浇筑方式相比较,现场使用材料减少一半以上,现场用工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后期装修成本也明显减少。
引领建筑业绿色变革新发展
该公司邵建文书记介绍,中国二十二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建筑业绿色变革新发展, 2010年开启了绿色建筑研发之路,形成了中冶绿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钢—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低能耗建筑等三个产品体系,所生产部品部件辐射京、津、承、秦等地,研发技术已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2013年,该集团与中冶建研院、清华大学签订装配式钢结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该集团参编的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实施;2017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18年获批河北省院士工作站建站单位;2019年二期工程建厂,将实现年产30万立方米装配式部品部件的生产能力。(杨文进、王厚亮、徐静)